数字时代的教育PDCA,到底是怎样的?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


——摘自百度百科《PDCA循环》词条


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备课-->授课-->给学生做题(检查学习情况),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教研组)总结课程质量进行课程迭代,是最常见不过的教学方法。以上每一步都已然对应着PDCA的四个阶段,所以即便很多教师不知道PDCA的具体含义为几何,其实却一直在用着它。


疫情让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加快了许多。但是很多教师、学生都认为数字教育下的教学体验不佳。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将以上教学路径转化成数字化的内容——从备课开始就感觉吃力,何谈后面的用户体验呢?所以,既然在做教育这件事,自然也要策划出与之适应的PDCA循环的具体实现方法,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目前一些人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


如速课网(https://www.91suke.com/),提出了线上互动教学概念与运营的方案,将H5动效赋能于课件上。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很多课件制作者(包括平台本身)缺乏与学生真正有感情、有效率的互动设计经验,许多做出的课程被学生臭骂一顿,敷衍了事,达不到教学效果。


以及近年兴起的一批智能K12辅导APP(https://36kr.com/p/1721753321473),完善了线上的教学流程,有一批还与真实用户(学生)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关系——学生会主动去这些平台上学习知识,这同时是移动数字教育的真正起始点


甚至很多线下辅导机构(如新东方、PASS教育)看到了数字教育的机会,开设了很多线上线下结合的班级——有些贯彻着线上讲普通知识,线下与学生强互动的理念。这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宏观上也减轻了教师重复教授知识的负担。


特点
评价
强点播(录播课),照搬成了高浓度知识分布的黑板,并且学生可以随意控制讲授进度,帮助自己更好的消化知识
各类录播课将课程内容高度凝练,完成了教学PDCA循环中备课的部分,但是在授课的部分中,因为缺少数字课堂设计经验,难以与学生产生良好的课中互动。
有学生到老师的课后交流(即用户反馈)
是教学PDCA循环中“检查”的部分,目前的方案大多是人工完成这部分内容,是否有机会让机器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除非开设线下课程,或者用人工介入完成,普遍缺少对学生长期学习质量的跟踪
目前的数字教学方案,除了纯数字教育机构,少有在线上涉及对学生的综合(长线)考评机制,也就是说在教学PDCA循环中缺少了“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这部分内容,何谈课程迭代?
已经实现了商业模式
目前的数字教育方式已受到市场认可
制作门槛高,成本高
想要开展数字教育要付出的金钱、人力成本都还很高
一般外包给专门团队完成,并不是老师的亲手作品
教师一般需要事先撰写授课脚本(教案)再交由专业团队完成,但是文字毕竟描述有限,专业团队的作品做出来后可能又不能传递出教师本身所要交代的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对外包团队的素质要求很高,那么随之金钱成本就会上涨。


做了简单的分析以后,我们发现数字教育的PDCA机制目前还并不完整。既然我们无法(也不可能)直接把线下课堂照搬到线上来,就有必要回到学生对课堂的需求上考虑优化方法。


需求——就是本身对学生有用的
解析——直击本质需求的手段
  • 为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让他提前积累生涯经验,也就是宏观上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内容,是学生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 学生缺少对各种生涯经验好坏、主次的判断,所以我们需要有一套课程标准(体系);

  • 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出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也关注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学生缺少对各种兴趣的未来认知判断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各种超前的价值观教育。

  • 需要讲课、编课高手,也就是优秀的学科专家与演讲者

  • 需要让学生有归属感,例如参与小组任务(Team-Study)

  • 课程内容应该千人千面,不讲重复内容,浪费学生时间

  • 通过强交互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 通过数据预测,智能分配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并让他见证自我提升

  • 每个教师在有明确需求清单的课程设计下自由发挥特长


数字时代,教与学的PDCA循环就此形成。



P(计划)
D(执行)
C(检查)
A(处理)
传统教育
备课
授课
给学生做题(检查学习情况),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
教师(教研组)召开专题会议总结课程质量进行课程迭代
数字时代教育

一个学生爱用、老师易用的数字课堂系统;

用机器+人工的模式完成学习任务;

用区块链原理,让全国教师能一块构建单个课堂,使得课课是精品不再是梦想;

社交属性的加入,让更多问题可以在学生之间就消化解决,减少了教师负担;

自动复习、自动复盘,并且专门安排时间做这些事情;

必要的时候,共享教师也可以随时出现;

需求提炼自动化;

面向教师,告知他们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用更加客观高效的反馈推动课程迭代;


为了推动形成以上循环,可能还需要:

  • 为用户准备强用户思维的线下学习、交流空间,以及工科的线下实训场地

  • 配套的人机互动硬件开发

  • 为社会准备基于历史学习数据的评价系统(B2B如企业招聘与部分日常考核)、企业员工培训解决方案

  • 为各学校间提供高效的学术交流接口

那么如何将以上需求整理成一个高效的方案?

这就是我想要解决的事情。


我愿把创建这个方案的过程,

称之为我最为主要的创业旅程图。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小橙酱,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OAZP43L】获取授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Tagged: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