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你领略学习的快乐--以高中生为例 (*╹▽╹*)


今天,

我主要以高考前的同学们

在学校里的那些学习行为说事

因为每个同学在高考面前的目标

具备统一性


呃...什么意思?


就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

且最重要的学习目标

高考


分析它可能比较简单,

我就从这里开始吧!


*本篇文章约4960字,预计阅读需12分钟,本文大纲:

1
丑话,说前头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

这句话其实没错,看似是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挡箭牌,实则是对教育选拔机制的疑惑:看不懂高考,没有学习目的,所以很焦虑。但高考确实是目前社会最广泛认可的人才遴选手段:你确实可以从其它路线突破自我,但是风险太大。

所以高中生们学习的目的也确实是应试,应付这个遴选人才的手段:你必须承认“高考成绩好”就能有进入相对更好大学的事实,大学的口碑越好,找到“好工作”的概率也就越大。眼下还是有太多企业把学历作为第一道门槛,因为更好的人才选拔方法还没有被找出来,HR大都想在“好学校”里“试试运气”。

(这些话以前专门说过,就不重复了,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
人性本善

因为饥饿,我们会想去吃饭;因为困了,我们会想要睡觉;因为尿急了,我们会很想上厕所。上面提到的三个场景对你来说很可能形成了“肉体记忆”,每次想到去做的时候可能甚至不需要思考怎么去做,这很轻松;而吃饭的过程中一旦你觉得吃饱了,就不会继续往下吃了,吃饱饭的感觉总比饿着肚子要好多了;睡醒一觉,精力也补充上来了,干活更有力;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厕所解决了憋尿的问题,无不让你感到些许的快乐。

所以,人们从本性上更喜欢去做更轻松、更容易获得正向反馈的事情。

离开上面三个场景,对高中生来说,他往往面对的是“学习”这个相对困难的事件。可是我们往往很难在学习上形成“肌肉记忆”,能够不费劲的完成该做的那些功课,而且做完了功课自己还不一定记得住、也不知道今天学的知识能为成绩有多大的帮助,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坚持学习了一个月,结果考试成绩不升反降......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件困难,且缺少实时反馈的一项活动。

教育这件事情是反人性的,但是我们又确实需要接受教育来改造自己,用更好的角度来融入社会......那该怎么办呢,难道是不要把自己当人看?这可能是一个思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一些学霸的作息是怎么做到的。

但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为什么我们不把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或者变得更容易得到正向反馈呢?

思路有了!可是“轻松”、“正向反馈”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何可以感动到自己不断向前?


是“计划”吗?

首先先搞清楚“计划”的定义是什么。

(图片来源:富研社)

比如你月底想要买个IP周边(比如说手办?)给自己(或者你有异性朋友?),但是你口袋里的钱不够,因此你计划在未来20天里每天克扣5元伙食费,最多再喝一杯奶茶,要是月底还不够的话再找同学借200块钱......

*当然这些手段可能是不太正经的啦,只是个例子,其实小破站的周边一般没这么贵的啦~

买IP周边是目标,克扣伙食费、少喝奶茶、借钱是你为了要达成目标而计划的行为,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计划。而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所谓的计划,要么是只有目标没有具体行动的愿望清单,要么是只有一个个待办任务,而没有目标的整天瞎忙...

所以计划到底是什么?它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他不只是尽可能罗列未来所有要做的事情,再排个轻重缓急,而且还要结合你定下的目标去执行。这样看,当你每完成一个小任务的时候,你便有理由说:我向买到手办又进了一步!如果换做是学习的话,你还可以通过写卷子来看到自己所处的计划进度(这里很多时候并不是看成绩作为依据哟,不然跟我上文写的矛盾了,以后详细聊聊~)。



重视了“计划”,离提分又近了一步

甚至很多同学靠着这个办法就提高了不少分数。可我担心的是,你根本就不会制定计划。如果目标定的太离谱,那么根据这个目标做的事也会很离谱。

概括来说:目标的制定需要贯彻SMART原则,在具体执行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个叫“透析三棱镜”的东西来完善计划,另外,我还有一些方法论可以完善你的学习模式,但是今天主要讲的是概念,所以暂不深入去谈。

3

“学会了”跟“记住了”,

是两码事

有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对选地理的同学来讲简直不能再熟悉了,因为它就是2020年高考全国1卷的一题。不过我估计你很可能对地理没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连高考题都看不懂(可能你不是高三党)。都没关系,因为我也是两年半没有碰地理了😆😆😆

扯回来。首先,这道题的答案,能通过考试前死记硬背的方式直接记住吗?可能可以,但我觉得这个蒙中概率也太小了......

接着,我假设你在写这道题的时候知道以下知识(这些知识是学地理必须知道的):

  • 气候的特征

  • 农业三要素:灌溉、光照、土壤

  • 葡萄的特点:喜光耐旱(超多关于葡萄的题好吧)

  • 经纬度的定位能力

  • 南北半球光照方向

这就够了。如果你不清楚上面几个知识点,你可以很容易用百度找到答案。然后,你可以把这道问题给解答出来吗?好像还不能吧,是不是缺了什么东西?对,就是逻辑能力+答题套路了。

从第(1)小问看起,题目明确提示了这个地方是“顺垄坡”。好,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没关系,看图就可以了。你看这个地光溜溜的,还是斜着的,很不好存水,这里概括出一个名词叫什么?水土流失!然后你看这个植被长得并不是很茂盛,再想一下北纬52有什么气候?有可能是温带季风嘛?看了特征,好像不对啊!就只有温带大陆和温带海洋符合了。可是第(3)问又间接说了”这不是半干旱地区”,那温带大陆气候也不对了。所以。成功锁定了这个地方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个时候,答案才出来了

    • 因为是8分的小题,不太可能只回答气候特征就拿分了,所以要说一下判断理由。

看到第(2)小问。首先,种植葡萄的坡向那当然是南坡了(因为是在北半球),你要是拿不准写阳坡也OK。那他为什么不用梯田而是直接在斜坡上种葡萄呢?题目告诉我们了思考的限定范围:光照,也就是告诉改卷老师这种坡坡在光照方面较梯田有哪些好处喽。有一点,我假设你是先知道的:葡萄喜光!所以你直接写:这个地方的纬度比较高,斜坡比梯田接受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更大,而葡萄爱光~(这里只是口语化表达,别学我)

    • 提示:这道题答案是看了官方参考写的,实际上我都觉得不合理,因为植物是几乎相对地心向上生长的,如果地是斜着的话,那植物就不会跟地形成一个直角,那官方答案的这个理由成立吗?好像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是跟“充分利用上下午光照”有关系(加上它们之间的左右距离比上下距离大得多去思考)。另外,抛开问题,其实这个地方用“顺垄坡”很大可能是因为做梯田的成本是要高于直接原地种葡萄的,他又没有那个调蓄水资源的需要,所以为啥花冤枉钱?当然如果是用这个理由写上去肯定不得分,因为题目问的是光照啊...

最后一问。其实这里跟第(1)问是有关系的,这种农业模式是不是很容易水土流失——不便蓄水——不利水土保持?那温带大陆跟温带海洋气候的差异在哪里?也就是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温带大陆更喜欢下暴雨了吧。这个时候答案已经出来了:(温带大陆更喜欢下暴雨+季节分布不均)+所以容易水土流失。

    • 以上分析参考了B站文章cv6719534的思路,在此感谢原作者

以上是我的分析流程...

所以,“学会了”跟“记住了”,真是一码事嘛?恐怕不对。如果你只知道这几个简单的基础知识而没有一点基本的逻辑素养+空间概念,就算开卷让你答题,你也还可能真做不出来。上面的地理题只是一个例子,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他们对逻辑素养的要求可能还要更加严格。

之所以高考的题目为什么越来越难,就是怕你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到一百分,那这样的考试就真的没有意义了。所以,我理解的“学会了”,跟你知道多少知识可能没有多大关系,你真正要学会的是“读懂题目”+逻辑素养。这是很多同学不知以然的地方。

关于怎么“学会”,有个小建议:开卷做难题。你在做题的过程中很自然的有一个整理基础知识的机会,一事两用,最关键的是要培养思维能力。话说,我以前的老师还真就这么干过🤦‍♂️

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语文的作文题、大阅读理解,数学的选做题等等,限于篇幅,我就不再讲了。


4

关于记忆的“硬盘”

其实有很多种形式

像是写笔记+定期整理其实就是一种方式,不过他的效率一般很低,所以有人提出了“知识卡片”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把多次出现+自己不熟练的知识点卡片收集起来,复习的时候就看他们。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逐一列出每个知识点的大概内容(历史这科我更推荐以时空为单位来组织知识),来检查自己的储备情况。当你每次检查的时候,相信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里也提一提走出高中后的知识管理模式:我更倾向于用“外接硬盘”的方式(而非强调死记硬背)去管理知识。比如印象笔记、幕布就是不错的产品——当你需要什么知识的时候,打开电子设备,输入所需内容,一搜知识就出来了,不用费脑子去记!当然,你也得养成“建立知识库”的好习惯(就是往这些产品里输入东西)。这个知识库可以类比成一棵树,你的知识库越多,那这棵“关于人生的树”就长得越好看。(这棵树在造星计划1的第2节课里聊过了~当然今天我们主要是讨论高中学习,就不过多展开了)

5

交际与表达,可能是让逻辑思维

与知识体系长青的最好办法

几个例子🌰:

  • 你有好想法,但说不出来,或者不敢说,甚至羞于说给自己听

  • 你跟别人缺少沟通,所以他们不知道你所需要的东西,当他们有资源的时候,不会想到你

  • 你写作文非常吃亏

  • 你很难跟其他小伙伴们融入在一块,无论是社团还是班级(这句话不全对)

  • 如果你有好口才,你或可以在演讲的时候完美输出,不留遗憾

  • 如果你和别人经常沟通,你的朋友不太可能会变少,会有更多人跟你一块面对困难

  • 如果你有了那些语法套路+一个强大的外界感知知识库+逻辑思维,拿下语文作文不是难事

  • 对了,在仔细表达的过程中,你还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量不足,倒逼着自己赶紧去学习(我上面说的做思维逻辑导图,也是来源于这一点,只不过,你不可能把导图画的无限大,而你表达的机会却有可能是无限的——只不过你要赶紧抓住他们,争取让自己进步更快一点,不是嘛?)......

我知道你的苦。

我曾经就是一个有很多想法却输出不了的一个同学。我相信你也是,只是在他们出现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我也因此错失了许多机遇。

但此时的你不应该后悔。你应该想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现状。

我知道你可能困于现有的班级、老师、家长,难以从他们身上找到突破的口子。但没有关系。你还有一个新世纪的工具:互联网,他的终端就在你眼前。互联网上你能遇到许多人,而且他们都不知道你难以隐去过往——只要你不说!因而你可以找到更多小伙伴的机会。在社群里讨论学习、评析万象、分享所得,已经是很多学霸打开知识新窗口、提升自我水平的好办法。

6

用互联网协作创新,让思维碰撞

高效学习,不再是虚幻

你很少在班级里找到几个能跟你讨论题目的同学吧?对,因为人数太少了。互联世界中,你甚至可以找到更好的老师、清华北大、偏科大牛来给你用前所未见的思维展示他们的观点。这种多样观点对你知识库的冲击能够远高于你在学校的强度——你可能跟同学们讨论两个钟都还没搞清楚的问题,有时候发上来,就立刻得到了解决。何止解决知识盲区,这就是学习效率与水平的跃迁,待到你同班同学遇到类似的疑惑,你就可以一己之势独霸全场!

你很少跟其他学校的同学进行同场考试pk吧?这种机会一般只得放在高三、期末的时候才会有,而且受限于政策限制,你一般很难用线下考试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水平相较于其他同学如何。我曾经将相互比较的机会拉大放到了全国,联合几个学科大牛,办了三届全国高考大联考(叫北极星大联考),里面的一些题目已经被知名高中所采用。题目有质量、比较有层次,毫无疑问,能够更好地帮助你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你很少找到了跟你持续一块学习的小伙伴吧?甚至可能根本找不到,因为你太独特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点水平、成绩,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能在一个更大的虚拟校园里找到那个学习情况最像自己的人,找到共同语言,加上一些你在学校里根本就享受不到的福利(专属学长、学姐热心指导、联合冲刺等活动)......

这些东西加在一块,让你开挂式的提分(我们仍需要尊重基本科学规律,像100天提高200分这种事情很大程度上是运气了),就变成了可能。

还有很多很多,暂且没有提到...

我们就是要把你学习的过程充满快感,让你上瘾学习难拔其中,最后让你用尽可能高的分数进到一个好大学!就是这么简单,现在就准备来参与吧!



QQ可长按扫码


扫码进群!
相关活动将于2月底开始

抢先进入橙酱的粉丝群

第一时间获取活动消息~

群号:634040566

(很快会开个正经群安排正经宣传,但是我们限人数哟~ 为保证质量,第一期参与人员以高中生为主!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小橙酱,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X4U72TR】获取授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Tagged: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