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寒假QQ线上学习群小调查”报告

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找到用户的需求,尝试打开快速提高学习社群活跃度的入口。

说明: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以学习为目的成立的线上QQ群之成员。本次调查在撰稿时,有效数据量为41条,以下报告仅为有关本次调查内容的分析;在文中谈到的“线上社群”,没有特殊说明,都是“QQ线上学习群”的简写;本调查报告里含有橙子的主观解读,阅读时请独立思考。

本文有4800+字,35图,预计阅读需20分钟

报告由以下板块组成:

1、地区、性别、所在年级三项基本用户角色数据

本次填写问卷的用户省份分布,基本符合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性别分布比例上不太均衡,可能与目前线上社群用户比例有所关系。这里截取两个未参与本次调查的学习社群男女比例说明这点可能:

所在年级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用户基本五五开。因两个教育阶段的使命不同,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情况,这次报告就将他们分为两批明显不同的用户群体来对待。

2、用户活跃度调查

在“距离您第一次加入线上学习群,有多久了?”这个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用户是在最近一年内才加入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线上学习群待了超过3年的用户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反倒是1~3年的用户量偏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用户学历的增长影响了这道题的回答情况,那么将受访者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后,再来看这道题的回答情况如何:

经过筛选后的回答情况显示,“3年以上”和“不到3个月”这两个极端的占比没有发生太大变化,“1~3年”变成了占比最大的。

从上面的图标可分析得出:不同年龄用户之间都存在相当比例的“新用户”,而目前的运营模式也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活跃用户留存下来,但总体的留存率还是很低;也说明了做线上社群在有一定用户后,并不是要把拉新当成首要任务,而是要将工作放在“怎么长期提高用户活跃度”这一点上去思考。

接下来的问题是:最近半年,你打开线上学习群的频率是?我同样把总体调查情况和基础教育的情况单独放两张图。

 

由此可以发现: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明显比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更活跃

这种活跃度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的生活明显比基础教育要丰富,一方面是现有社群很少考虑向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展过专门的运营活动。

但是要把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从丰富多样的线下生活转来相对平淡的虚拟空间,目前的技术、活动条件仍然不太具备低成本的投入方法,因此优先将运营精力投入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上,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用户进群初衷与实际在群情况调查

本问卷罗列了一些常见的用户进群初心作为题目,同时询问用户目前在学习群的实际互动情况。先来看总体数据:

寻找学习资料、减少孤独感、寻找学习方法,是用户进群前主要考虑的三个目的。

下面这是“进群后的实际情况”。

以上三点,也确实是用户进群后主要做的事;但“寻找学习伙伴”、“减少孤独感”、“学习课外知识”这三点明显没有满足总体用户的需求。

我们再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数据:

与上面的总体数据对比查看得知,这部分用户对于“减少孤独感”的诉求明显大于平均水平,成为了重要的TOP3之一;“学习课外知识”的诉求,低于平均水平。

而这部分用户实际进群后,“寻找学习资料”反倒是变成了他们更经常做的事,也高于平均水平。“找到解题方法”、“减少孤独感”、“寻找学习伙伴”在这个层次的用户需求满足情况上明显偏低。

由上面四个图表的比较,不难看出:

目前线上学习社群提供的服务内容仍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服务方面,管理者对于用户痛点的感知能力明显偏弱,而一般学习群的管理也主要以大学生为主,那么这里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现状的差异导致的。所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上,至少不能用同一套决策体系去看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希望群成员之间可以做到陪伴学习减少孤独。这也确实是很多关于学生的研究报告提到的两点最重要的需求。因而,基础教育线上社群的改革确实可以围绕这两点来展开;还提到了“找到解题方法”这一层次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里更有可能是题目本身太怪、太难,使用市场上的搜题软件也找不到结果,才发来群里询问。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提高活跃分子的知识水平。当然,更希望可以通过提高群成员的整体活跃水平,快速解决群里出现的每一个有关于学习的疑问,也可以有效提高用户在此层次上的感知水平。

由表的比较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进群目的主要是“学习课外知识”。那么大学生喜欢什么课外知识呢?其实这里反映的是目前大学通识课程的缺失,让学生无以适从的现状,例如“XX软件怎么学”、“我该怎么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等需求。这些需求目前的解决点在B站的知识分区,但该分区并没有出现很多知名的学习UP主。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对这些需求的认知在近两三年才红火起来,这也不妨碍我们用课程结合B站引流来打造相当的社群规模。

下面是关于用户加了几个线上学习群的问题。还是将总体与基础教育拆开来看。

总体来看,有接近一半的用户并不会让自己加太多的学习群。

然而当我们只看基础教育阶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用户大部分会选择加很多学习群。

这再次提醒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用户,是有多想解决他的孤独感;以及有很多用户会随着高考结束、大学开学而选择退群,或者不继续活跃的事实。对于后一个问题,需要配合适当的手段(比如在暑假开设大学课程先修班等),结合上面的需求分析来挽留用户。

接下来是用户最经常去的社群总人数情况。依然拆开来分析:

以上分别为总体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情况。可以认为,总体上QQ线上学习社群的规模一般都很小,能发展到一千人以上的社群占小比例,侧面说明了这一细分赛道的开扩前景,也说明了目前少有学习群的管理有能力(或者说,有在做)把社群做大。注意,这次调查并没有包括商业化管理的社群;基础教育社群的规模与总体比较差别不大,这有可能是高等教育专门社群的缺失导致的,也有可能是正常情况。

下面这个问题,又把用户目前在群的诉求重新提问了一遍:是什么让你依然还留在线上学习群里?请注意,相比上面类似的题为多选,这是一道单选题。

以上是总体,可以看出“友好的交流环境”和“充足的学习资源”对一般成员的重要性。再看基础教育社群的细分数据:

似乎,交流环境的友好程度都比学习资源要低了许多。这也不难理解,如果一个社群连交流环境都做不到清净,那一般的用户何以要留在这里面?话虽如此,但总体数据在”交流环境”上的差异,似乎表达了高等教育阶段的用户平时在这上面更喜欢交流,学习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4NPS分析

依然是拆分来看。先不管NPS的定义是怎样的,光是这两个表的对比,就看出了高等教育学生对自己所在群提供的服务,明显要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满意的多。这里最有可能是因为缺少专门社群运营,也有可能是因为这部分的用户忍耐程度更高一些?

另外按照NPS的规则,不用计算就已经看出,现有的服务水平是“用户很满意,但很容易受到竞争产品的攻击”的那种情形。因此可以说目前的线上社群并没有形成与其它商业教育应用相比之下的核心竞争力架构。另外我本人对NPS也不是很感兴趣,因为“用户不一定理解给8分和给9分的区别在哪里”......

5假设性场景调查

1 假设现在有一个活动:通过一些手段来监督你每天的学习状态,细化到你每天的目标是否能够完成,达成有奖励,失败有惩罚,你是否考虑参加?

总体数据:

基础教育阶段用户数据:

两个用户群体之间的表面参与积极度差别,微乎其微。

我把上面这个问题,加上了“金钱”这个字眼,又重复问了他们(假设现在有一个活动:以提分为目的组织一些学长、学姐改善你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个合理的提分目标,开始挑战前交“挑战费”,成功返费甚至翻倍奖励,失败则钱无,你会参加吗?):

整体数据:

基础教育阶段用户数据:

不确定性瞬间拉满;两个用户群体之间瞬间有了差异。

我很欣慰居然有接近一半用户会选择同意尝试。要知道两年前我在别的调查里问了差不多一个意思的问题,那结果是相当的惨啊。

这里可能是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导致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一些用户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认为“学习也可以自己完成”的思维导致的结果,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选了否,而不是“不确定”呢?选“否”就意味着现状跟他的价值观在短短的问卷里就明显冲突了啊!所以,别以为大学生可以自己支配零花钱了,实际上他们还比从前的他们更加保守。因而如果真的要试水“物质奖惩学习制”这个活动,反而可以先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上入手。

2  假设现在有一个活动:每天晚上10点钟会请固定的几个大神来群里做直播讲座,你会来参加吗?

总体数据:

基础教育阶段:

两个用户群体之间的差异还是挺大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们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否”,侧面说明了他们对自我独立的表面需求是存在的;另外很多人选择了“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居然和上面涉及金钱说事的时候相差不大啊。看来,社恐真的是很多线上社群用户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所以我们不是说”举办活动“就可以把群内的活跃度拉满了,关键是要怎么设计,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放下心理负担参与活动,又可以从这种活动里收集到幸福感呢?这就看运营的水平了。

6、其他问题

1 你在开学期间是否可以每天使用手机之类可以与外界通讯的电子产品?(无论手段是否合规)

这个问题,只看基础教育阶段:

看来“上学后来不了学习群学习”,更多情况下是用户对产品不满意的借口。

然后,我还问了他们是不是在偷偷用手机。

2 开学期间(包括在家的时候),你使用手机时的情景是否合规?(此问题也只看基础教育阶段)

你看看!有一半的学校(不考虑走读生的情况下),居然是允许学生把手机带进学校里的!只有6.3%的学生,用手机的时候完全顶着学校+家长的双重压力。而且这份问卷里初中生占比超级小,你忘了吗?

等等,我们这么分析其实是不对的。原因是在上题里有25%的学生选择了无法使用手机。那么我们就要把“都是合规的”比例调低一半。这是一个问卷的逻辑BUG。这样看,就合理多了。“好学生”自然可以在学校里用手机,“因为不影响学习”;“坏学生”想用手机?那就得偷偷用了。

但是即便我们把比例调低了以后,仍然对不上很多社群在开学后社群活跃度下降极大的事实。只能说明用户“更喜欢把他们额外的注意力用在数字娱乐上”吧。

不然,B站哪来的这么多高中生?(这里没有指责任何人的意思)

3)目前你有报补习班之类的嘛?(这里说的补习班是要交费才能上的那种,并且一次还要交不少。

此问题依然只看基础教育阶段。

注意,本问卷的题目是包含了“线下补习班”的选项的,很奇怪的是没有人选...那我只能说教育局对线下补习班的管控太到位了,或者说是现有的互联网在线教育,已经快要发展到了顶点(即基本要把线下市场给抢走的意思...而且这种发展顶点也是有论据的,不然为什么各大在线教育机构的获客成本不降反增?那就是市场到头了。)

4)零花钱调查:可支配的零花钱有多少?(此问题只看基础教育)

(1)在寒假期间

(2)在开学期间(问题是:你在上个学期平均每个月可实际支配的零花钱数额是?(诸如“克扣饭钱”当成零花钱的部分也算进去吧。 ))

这样一比较不难看出,高中生的零花钱普遍吃紧。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从“饭钱”里克扣出来的,不然寒假期间的“收入”相比开学期间低这么多,又怎么解释的通呢?

5)你会愿意投入多少零花钱用在学习上?(包括买文具之类的实物)

总体:

基础教育阶段:

我很欣慰的是,即便“再穷”,学生也不会选择在学习上不投入金钱(当然,选择1~100的,可能是投入到买文具里面去了);相对于大学生的收入水平来讲,他们在学习上投入金钱的数量也并没有比基础教育阶段高出太少。所以看得出来目前大家对“学习需要投入资本”这件事情是比较认可的,但是不赞同自己一次性投入太多。


调查报告到此分析完毕。

本来还想写个结论,奈何困了...况且上面在讲解每一道题的时候,也基本上阐明了线上社群们能做的事情:即,有很多能做到,只是一直没做。

就这样啦~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小橙酱,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R5OF2OC】获取授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Tagged: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