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摘自某乎对内卷的词条定义。
例如一个团队里,原来有3个剪视频的同学,大家朝九晚五,每天出3个短视频,效率很高。后来来了个新的同学,但他的经验不够,朝九晚五下的他一天只能做2个视频。但是团队里的其它人都是每天出3个,那怎么办?他就自愿加班了。
恰好这团队的管理者看到这新来的同学天天都工作这么晚。于是鼓励大家说,这位同学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大家都应该学习他。
于是,整个团队都陷入了自愿加班的场景里。但实际上,团队的剪辑量并没有因此增长,大家每天都还是在做3个视频,管理者需要支付更多的加班费、场地费...
![]()
(图片来源:pixabay)
这样看来,内卷不但会导致被卷的人身心疲惫,还会降低团队的整体效益。
但内卷绝不只有这样悲催。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内卷带来的同质竞争行为,其实是有利于提高整体事物质量的。
如在上面的场景中,有经验的同学可以花更多时间调试好视频,精益求精,可能会给团队带来更好的收益;在基础教育中,随着高考整体难度的持续拉升,有利于激励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学科知识;还有日本的服务业发达,也是内卷之下倒逼出来的结果。
一件全新的事物能创造出来,所需要的成本是巨大的。但是重演的成本,却可以低很多。比如我们中国古代的瓷器,每一件都是纯手工打造。
英国人学到了制作方法,想带回去制作。可是英国的人力成本当时就已经比中国高很多,这倒逼他们压缩人工成本,那也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工来制出瓷器。
很明显,英国佬办到了,他们可以用复制机器这种极为简单的方式扩大产量,进一步压低价格,同时还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清朝的中国,可以通过加大人力投入来扩大产量。后来的事情不必多说,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纯手工打造瓷器呢?
或者说,我们不需要重复推演,就可以轻松得知前人的结论。
比如走在路上,闯红灯很可能会被车撞到,这个是不需要你去亲身体验就知道的事。你想尝试,可以,但是你得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这明显太不划算了。
以上事例,反映的是新知被创造出来的速度,追不上知识被学习的速度。
好像,你看了我的文章,用了几分钟就知道了内卷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花了很久时间才归纳出来。
因此,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成本,是存在巨大差距的。
![]()
假设:开发新知识的成本,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那么学习成本,从古到今是一样的吗?很明显不是。
学习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而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本。
![]()
(竹简,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图片来源见右下角)
纸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我们只能把信息写在竹简上,传递信息靠马拉竹简的方式进行,运输成本高。
纸发明出来了,信息的传递变得轻量化了,人可以徒手携带更多信息,也可以用飞鸽传书的方法,快速把大量信息传递出去。
后来电气化线路发明出来了,可以用电报等方式快速地承载点对点的信息传输。
再后来,打印机发明出来了,复制信息的成本低了不少。
再后来,互联网出现了,一键式、一对多的发送信息变成了可能;
再后来,各种互联网教育产品层出不穷,主动学习从未变得如此简单......
人类创造出的这些工具,大大推动了信息传输、表达上的创新形式。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这反映的是:学习成本在飞速降低。
而开发新知识的成本,很难衡量说明天更简单,昨天更难......
![]()
但是人脑的进化速度并没有这么快!
我们记忆知识的能力几乎跟古人是一样的。
只不过,我们通过研究自己、开发新的科学设备,找到了更好的方法促进自己能学到更多知识。也许赛博朋克2077所描绘的那番,人人都安装义体来强化自我的未来也不是不可能。
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学到更多新的知识,更好的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来面对内卷。
![]()
(图片来源:cyberpunk.net)
但那时候的人类,已经跟原生态的人相差巨大了。
而且安装义体产生的高额费用、巨大效果,是否会导致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立?不得而知。
这种结果,你希望看到吗?
除了希望国家制度自信,推进反垄断,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等更多宏观手段外,我谈谈本我的优化手法。
1. 希望你可以具备终身学习的思维。因为创新的来源是:对认知到的现状不满。
2. 也希望你能时常独立思考,定期整理知识。当你自主、发散地把学习到的东西重新组合了一遍,就可能变成了全新的。
3. 遇到内卷的环境,坚决说不。这样的环境会让你处在对确定性的舒适圈里,因为你被压缩了自我学习、思考的必要时间。当内卷被打破的时候,你可能无法承受现实。(类似的,有大厂取消大小周后,相当一部分员工不满的例子)
4. 尽量选择一个具备前景、自己热爱的行业付出。
今天我讲的很浅。
其实“内卷”这件事的产生往大了讲,跟政治、人口、地理都是有关系的。
说多无益,在这只想祝愿你永葆初心,一往无前。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小橙酱,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VHDKNLJ8】获取授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