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一场格局与现实的较量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初出自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目前主流媒体所讲的“元宇宙”似乎总是与VR/AR的应用相关,其实不然。

刘润老师就认为:元宇宙(meta-verse)的翻译有问题,其表达的应该是“形而上学”(tametataPhysica)的概念。因为:

“元”这个字一般描述本质,如meta-data,元数据,这个概念在网页代码中就有,是整个网页数据的简化和抽象;

“超”这个字一般用于描述“延展”,如meta-physicis,超物理,就是超越现实世界、物理角度的学问......意思是因为VR/AR/MR的发展,我们在现实的宇宙中(延展、发展)多出来一个虚拟的宇宙。

而“元宇宙”这个翻译,在中文语境中,很容易被理解为:我们找到了“宇宙中的宇宙”,“真正的宇宙”,非常误导人

但是既然“元宇宙”的叫法已经是共识了,就还以“元宇宙”来称呼它吧。


我认为“元宇宙”并不是因为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出现才形成的,而是自互联网投入实用之起就存在的种子。

为什么呢?注意到“宇宙”这个词,特别,“元宇宙”能在翻译中包含“宇宙”二字,必然是经过了考量,认为两者有共同点的表现。

我把当今的互联网生态与“元宇宙”、“宇宙”相对比,发现主要有三点值得考量:


第一,元宇宙的出生,似乎跟互联网的使命是相通的。

互联网所带来的最大成就,就是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连接速度,并由此带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超高速发展。为什么互联网可以加快信息的速度?

除了网络本身,还蕴含着一个要素:人机交互产品的成熟。如果没有键盘、没有语音识别、没有触摸屏,我们怎么用文字——这么重要的表达方式,输入到电子产品里?不能输入信息的电子设备就跟一张白纸没有区别,还能传递什么信息?

扎克伯格提出的元宇宙的八大要素中,第一条就强调Feeling of Presence,身临其境感。如果没有好的人机交互体验,又何来在元宇宙里讨论产生“文明”?

所以在这一点上考量,互联网的出现是元宇宙出生的必需条件,而为了加快信息的传输速度,人类也在不断打磨人机交互的方式,使之效率更高。


第二,互联网上,所有的人类输入均被翻译为0和1的元数据,人类读取这些数据需要机器翻译回来,不然无法理解。

文字、视频、图片,是互联网的最常见传输内容。这些传输内容需要用到硬盘等类似设备存储,问题是当你一个填充满数据的硬盘,如果没有电子产品的帮助下,你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数据

如果元数据被破坏、修改了呢?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文件可能就打不开了;但是如果有巧合,这些数据在被变更之后重新被机器所翻译出来,变成不一样的东西还可以被人类理解...这是不是很像文明最初的进化方式


一种常见硬盘的内部结构。图源seagate.com

况且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是被诸如人类所编写的电脑病毒相互影响所改写的,并不一定受到真实自然界的影响——因为即使是电脑病毒,最终结果也并不一定完全反映创作者的意图

于是,互联网就与文明的产生,具备了相同的、最原始的要素。这也照映了元宇宙的最终构想:发展出虚拟世界独特的文明


第三,我将关于宇宙的特点,与互联网的特点一一对比,发现似乎都有对应的场景:

宇宙运动的大方向是发散的,局部是聚集——互联网的发展大方向是万物互联,但也有很多数据需要加密不能随时都共享;

宇宙是循环的——互联网是互联的

宇宙是有界无限的——互联网上的设备种类、数量的增长空间,一定程度上是无限的

(宇宙的特点由搜狗问问匿名用户归纳。)


这些要素可能意味着互联网时代之始,从不同设备之间0和1的交互开始,元宇宙的种子就已经形成。每个机器在元宇宙里就像是不同大小的星球,0和1是这些星球上的meta-data,互联网做到的就是利用互联,给予这些星球自在生长、繁衍的空间。

如果把元宇宙比喻成一棵树,那么互联网本身就是枝干,是每个机器之间的连接器。但是这个枝干又可以从一片叶子(机器)直接连接到另一片叶子上,所以元宇宙在这个比喻中,将会是异形、且从未有过的大树


近段时间,有关于“元宇宙”的报道、文章层出不穷。如上文所述,大多数主流观点仍无意中将“元宇宙”跟VR/AR技术绑定在一块,这些虚拟现实产业在13年左右就割过一次韭菜,公知们以此试图证明这是一场骗局。

知乎上的某高赞回答。

工具本身是无害的。这种言论者可能根本不理解刘慈欣大佬的原本意思。

元宇宙不是指VR/AR这些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脱离现实、相互连接的虚拟世界,所以VR/AR这些只是我们目前与元宇宙的连接器而已。

如果有心去看看36氪最近关于“元宇宙”周边的报道,会对这个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看看脸书的扎克伯格提出元宇宙的八大要素是什么:

1)身临其境感(Feeling of Presence);让你把注意力放在元宇宙里。

2)虚拟形象(Avatar);你的虚拟世界ID

3)家庭空间(Home Space);如真实世界一样,你必须有你的家庭和朋友

4)远距离传输(Teleporting);互联网

5)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不同系统(星球)之间具有透明访问对方资源的能力

6)隐私安全(Privacy and Safety);“宇宙运动的大方向是发散的,局部是聚集的。”

7)虚拟物品(Virtual Goods);不是简单的3D建模,指的是你在虚拟世界的资产

8)自然界面(Natural interfaces)。不只是UX设计,这里讲的就是自然人与算力的连接器,用以控制虚拟人甚至真实的世界。


能有如此之格局的系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宇宙


图源《米哈游跟腾讯网易,在元宇宙赛道必有一战》(2021.3发布),钛媒体APP。图片的要点由Roblox公司提出。该文还提到,“元宇宙并不会由一个超级公司打造,而是由数百万人的创意工作组成。”Sweeney的观点与Roblox CEO不谋而合,“而这个过程,便是每个人创造价值的过程。”


目前我们进入到元宇宙的方式是:人——终端——算力——元宇宙。但是这个逻辑完全是可以反过来的,即元宇宙(AI)——算力——终端——人。刘慈欣等大佬想表达的是什么?不言自明。

挖个大坑:后续的文章里,想谈谈如何在“元宇宙时代”的大发展格局里,我们各自都可以做些什么。


最后,我想留下三个问题:

1、如果人类全部进入了元宇宙,那如何处理现实世界的物质分配问题?

2、虚拟货币、区块链和元宇宙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元宇宙是唯心主义的最新发展吗?是西方国家因疫情衰落发现的新增长点,还是一场真正的骗局?


“就现在来说,元宇宙的一切东西都还是虚幻的,就算实现了,也是虚拟现实。”周鸿祎表示,“我和一些美国的同行也聊过,他们认为元宇宙的最高未来是脑机接口,你只要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插着管子有营养液,再用过刺激你的脑电波,就能产生无数的幻想。那如果这样不就成为了《黑客帝国》里面的人肉电池吗?”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

《黑客帝国》剧照。图源《<黑客帝国>与形而上学》(作者:苏喆)一文


“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充满乐观与向往,也有不少怀疑的声音。

是镜花水月还是触摸得到的未来,是资本炒作还是新的赛道,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科技新突破,下结论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一些新概念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新概念及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时间,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需要脚踏实地、打好发展地基。

正如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中心词都是“现实”,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道理不论在真实宇宙还是元宇宙,应该都是适用的。”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未来社会设计事务所(公众号):

《解剖元宇宙(1):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上帝》;

《解剖元宇宙(2):从殖民地到大烟馆——走向元宇宙时代的政治逻辑》等该号系列专题。


参考资料(不分顺序):

1.刘润(公众号):《到底什么叫元宇宙?》;

2.维基百科英文版:“Metaverse”词条;

3.人民网官网:“http://www.people.com.cn/”;

4.老子:《道德经》;

5.钛媒体APP:《米哈游跟腾讯网易,在元宇宙赛道必有一战》。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小橙酱,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O1P8UQ2】获取授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Tagged: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