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内随处可见的“碎片化学习”,到底有用吗?


咋一看,这可能是一个学霸经验。
李永乐老师,说他在上高中时读的奥赛班,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大家都记不住,所以大家都在想办法榨干每一滴碎片时间学习,最后才达到了他们老师的要求。
这也是大部分传统思维倡导的那个方式:你应该在任何能够有机会学习的时间里学习。

而衡水模式里有一个关键词常被忽略:他律。
无论是军事化管理的校园,还是每周至少举办一次的“洗脑大会”,本质上都不是学生原来的需求。只是学校通过环境的精心设计,使得一部分学生看起来有了短期的自律性,达到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环境里,这也确实也可以解决短期的问题,就是应试。

衡中内随处可见关于“碎片化”思想的条幅。来源网络
但这样的模式,到了大学、出了社会,就好像不对了。
那个时候的我们会有一部手机,手机会把我们的时间给冲散;还有大学的课程安排也不像高中这么紧凑:有时候上午没课,那就睡个好觉;晚上没课,那就吃顿好的...总有一万种理由,通过控制你的注意力,让你不想去学习。
我们真有那个自制力强迫自己一直碎片化的学习吗?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即便可以逼自己碎片化的学习,也还真不一定有效果。
为什么?

请问,碎片化学习的“碎片”一词有何用?
说明了,用到的是碎片化的时间。如果去掉这两个字,那就只剩下“学习”。因此,在“碎片“的时间里学习,才是”碎片化学习”的解释,而不应该理解为学习“碎片化的”内容。
从此理解,我们诟病的是学习“内容碎片”的行为,也就是零散的、短小的、不成体系的信息片段。


举个例子:你现在要读一本比较厚的书,大概300页。
你可以选择是把一本书拆成30天来读完,每天10页,进行碎片化学习。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一天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所用的时间一样,只是时间的分布不一样。
你觉得哪个办法,最后看书的效果更好?
第二种办法其实更好。为什么?

因为,你每天只学那么一点,那么在每天的其他时间里,你就可以在潜意识里消化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第二天学的时候,你又需要尽量回忆之前所学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强化以往学到的内容。
好比学校里每天的课表,一般都是安排多样的,很少有一整天只上一门课的情况。

常见的课表,来源搜狐号 绵竹本地服务
再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花了一个下午都在某音看短视频,虽然可能看了上百个,且这些视频里可能都包含新的、你不知道的信息,但这些视频之间有什么相关性,可以让你不自主地回顾,相互连接,甚至让你得到关于自己的启发吗?
都不能。所以你很快忘了。
因为知识的价值,就在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连结出来的知识才是你的真实信息增量。

理解了碎片化学习的概念之后,你应该可以判断某种“碎片化”相关学习行为的好坏了:
如果你在一大段时间里学习的内容是分散的、无关的,那么是无效的;
如果你在一大段时间里学习的内容是持续的(比如教师里听课),那么是有效的;
(但是,如果课程内容本身对你没有信息增量(你已经会了),或者你没有办法用你已有的认知与老师讲的东西进行连接(听不懂的),那这段时间对你也是无效的。)
如果你在不同的一小段里学习的时间,内容是持续的(比如看一本书),那么只要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对你形成新的知识增量,那么也是有效的。

你可以把你的学习时间类型与内容类型对表入座。图表来源:得到APP课程《启发俱乐部》


总结:碎片化的学习行为,是好还是坏?其实就取决于你是否可以连结每次学习的内容,进而形成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增量。
*本文参考资料:《精进3》,采铜 著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小橙酱,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Q3R44B0】获取授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