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何保持一个社区的内容质量?尤其是以寒暑假为重要活跃周期的教育社区,如何确保在每个假期之间的接续,甚至考虑保持在非假期期间内的社区活跃度?
这个重大问题,4年实践也悬而未决。
表面上看,因此会有更多学生接触线上社区,会有获得更多用户的机会。但我未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核心兴趣点并不是相同的。如果简单(不加限制)的把不同兴趣用户放在一起,会严重破坏原本社区的交流氛围。
举个例子:我参与管理的一个社区,只有学霸在里面交谈:大家专心向学,别无二意,好像每次交流彼此都能产生新的见解。突然之间涌入了许多学习态度并不怎样的同学,这些同学理解社区里的氛围会有一些难度。不过大部分做教育社区的同仁,具备了开放的态度,允许这些同学进来了。
这样做有两个不一样的后果:
一是这部分同学无法理解社区氛围,选择退出。这对维持一个社区的纯洁度是最好的。
二是这部分同学也是无法理解社区氛围,但是他们不接受他们无法理解、无法参与这个社区,同时他们具备着相当强烈的、压抑着的表达欲望。当这部分的表达频率增加的时候,一个社区就是被迫允许了两类想讨论不同话题的人(简单理解——实际上复杂太多了)在同一个地方交流。就好像,你在公交上找到了个位置,想要补个小觉,但隔壁大妈打开了某音,疯狂外放...你怎么能睡着呢?不被惹到心烦,已是自我控制的胜利了。
这两个明显不一样的结果,你觉得哪一个更容易发生?历史经验告诉我:是后者。
在公共交通有人用手机外放骚扰别人的问题,现已经用一纸规定解决了。但是社区希望维持自己纯净度的问题,岂是用设置规定、门槛能解决的?
在社区建立、开始时,有这么多学霸、乐学者自发聚在一起,也没有经过筛选呀!如果设置一个社区进入的门槛,社区纯净度是保住了,可是相对于别的社区,是不是在进入的便利性上没有那么吸引人了?毕竟,很多社区主认为的是成员数量决定活跃的一切嘛!
这时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宣传自己社区的内容质量,达到吸引更多符合门槛同学的目的。一般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快手号等为手段,通过导入外部流量再进行筛选。
可这个办法有个先天的逻辑问题:
首先,这些外部流量内包含目标新成员的比率有多少?也就是如果一片沙子里有一块金,我有多大的概率可以铲一下就有金子?
其次,因为我不可能铲一下就有金子,所以我需要对这些沙子进行提纯。这个提纯的操作成本,原有的社区管理团队能承担得了吗?如果承担不了,是不是要扩充管理团队?如果一个团队变大了,管理团队本身的难度是不是又增长了?
你看这一套逻辑里,看似简单的“外部招新”,其实很复杂。有任何一环掉了链子,就像是一个大坝的挡水墙,但凡有一个失守,水就直接涌了进来,这个大坝就废了。
但是有哪一个社区自疫情这股“红利”之后,不借助外力实现了体面的商业化呢?没有。
QQ开放了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频道。许多原本体量适中的教育社区转移到了这上面,期待这里的流量质量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
不过由于频道板块官方运营方向与实际频道主需求逐渐不一,频道功能现在已经变成了“腾讯旗下游戏的交流平台”。毕竟频道功能从UI/UX借鉴的就是Discord,人家就是游戏交流平台,加上目前中国互联网各体系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巨大壁垒,这样一个功能发展成这样,也不太难理解。
我想在元宇宙社交板块成就自己的想法,就此破碎。
如果最终目标本身就错了,再继续坚持又有什么用?面临我的选择只能是放弃掉大部分的专业经验,转行去做别的事情。
因为对私利的过分关注(认为元宇宙社交板块的发展前景充分),我在19年开始起基本上没有投入精力为工作室的事业持续创新。很多一些其它同学提出的新的想法,在我的心态中事实上被我的私利吃掉了许多时间,导致许多不能实际落地执行。
但凡当时我知道众人拾材火焰高这个道理,起码工作室各位皆有值得期待的未来,我们就可以在一条更光明的大道上携手前行。
没有办法告诉三年前的自己,我这样单干是要出事的。因为坚持单干,在很多同学的心中,我可能只是一个特别会把玩电子产品的工具人。
对我来说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是隧道崩塌、堵塞了嘛?好像是的,一个赛道的堵塞会劝返我,那如果隧道的长度就是时间,我的职场竞争力会远不如同龄人。而如果这样的一个隧道崩塌了,意味着这一生、包括写在这个公众号的认知,都会被埋没。永没有出头的路时,怎么活下去都要打个问号。
如果是光偶尔熄灭了呢?我可以再起,但有谁会乐意牵着我走到看到光明呢?
难怪有人说,巅峰的人生就是99%的运气加上1%的努力。没到如今,都以为这是个笑话......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