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版专业,是你发展的舞台——2024年专业新生大会演讲全稿 1 年 前 阅读量: 134 我是一位做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项目经理,这个职位的目标是将关于课程建设的愿景,通过合理的项目筹划,配合老师的想法来逐步变成在网络上可以看到的各种课程,这种课程,一般称为“在线课程”。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些课程皆是我主持开发的。老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开发课程,所以目前很多学校会选择把课程开发这件事情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做。 之所以选择了这个工作,跟我经历过的生活和学校的专业是分不开关系的。 我在初中与高中之交,大概是因为厌倦了在学校,或者说是现实世界里的生活,开始在一个在线学习社区上面频繁活动。那个时候虽然在高中住宿,不给带手机,但是大家都会带个手机。别人带手机进去,可能是为了聊天、打游戏,我就一定是拿手机在写方案、写文章。 晚自习上完就已经9点半多了,除开洗漱的时间,我又是一个贪睡的人,必须要早睡,第二天7点起床的时候才有精神,我是靠着每天挤出来这样一点时间,栽培出来,在那个已经消失的平台上,做到了还不错的影响力,还在那个时候就拿到了今日头条APP的优秀创作者认证。 这样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两三年一些运营、文案和管理的经验。 那个时候,网络上没有多少闲人,大家都比较遵守平台的秩序,对于内容创作还有运营管理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好的环境。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做的还可以,虽然不能谈遥遥领先,但我想,我一定是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有得必有失,但失并非失。刚才说过这一切看似很美好,但有些老师还有家长对我说,我这么做,自然会有代价。他们觉得我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考“没有考的那么好”,来到了深职大这个专科专业,后续怎么会有发展前景?他们说,谁愿意要一个毕业生去做管理?线上社区运营得再牛逼,能换到线下运营牛逼吗?写的那些文案大多都是借鉴别人的,以后怎么写的下去呢?等等。 那个时候的深职大,还没有几个本科专业,所以还叫作深职院。其实,我那个时候也多少是有点不甘心进到深职大的。 那时的风评,对这个学校是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说这个学校是专科,毕业出去后肯定是找不到工作。但有人说,专科那又怎么样,出去工作能不能做的好,还是要看个人实力。我又知道,我家庭条件并不能太支持我复读,所以既然深职大录取了我,而且专业也并不是调剂来的,也比较符合我的个人想法。那就选择来试试吧。 机缘巧合,我在6年前,同样是今天这个特殊的新生大会的日子(2018年9月27日),就坐在了前面第一排,听着郑宇这位优秀的师姐分享她的经验。但我不只是听着了,因为从那一天起我已经有一个特别的任务,那就是给这个新生大会写一篇新闻稿。 非常感谢童老师的爱戴,我记得是在写这篇新闻稿的前后,我们学院的微信订阅号就此诞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主持学院微信订阅号的运营与团队组建、维护的工作。当时我们就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校的资源协调,团队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办公室。 当然,我如果就把我们的团队定义为只会做微信订阅号的团队,那就显的有点局限了,毕竟是整个专业的力量都在支持我们,我们也得做出来一些对专业乃至学院其它更有利的事情。我依托以往社区运营积累下来的教学资源,主持了工作室的内部交流会,跟其他各位小伙伴一块去看各种展会,一起拓展自己的眼界;我们还去征服各种跟专业有关的,团队的、个人的比赛,拿到一些奖次;我还跟我现在工作的公司的前身,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校企合作,也配合童主任的正确指导,在工作室内做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读。 这些要素累加在一起,当时我跟老师都觉得,这个团队已经可以起一个更高度凝练的名字。经过各成员与老师建议比选而出,今天将准备在这里进行宣讲、招新的星创工作室,就是这个团队起的一个全新的代号。 大家可以看到,学院、专业为了支持我们工作室的发展,特意定制了主题装修,并且采购了一批专门的设备,包括各种虚拟仿真系统、VR/AR教学应用系统、教学一体机,供大家日常进行探究。 那么大家也许会好奇,我是怎么有这种看起来比较明确的个人发展思路的?其实我跟大家在这方面应该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认知不同,我觉得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是我会多听别人的思考和建议,把旧的认知跟新的情况综合起来变成自己的决定。 因为这个世界它随时都在变,就好像2020年疫情的爆发毁掉了多少人的机会和梦想,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也不是有超能力能感知未来一切的人,我觉得走一步、看一步,不想太过于久远的细节,是大家比较切实能做的方法。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在教育行业里面做一款独树一帜的产品。今时今日,我所在的公司有资源,乐意让我和公司都往产品转型,我也非常乐见这一转型能够给公司和我带来的变化,我非常期待可以在接下来几年里给大家展示出振奋人心的产品。 例如,我们近期会建设一个账号矩阵。开始阶段,我们先建设一个,可以给老师作为参考信息使用的媒体产品,后续我们也会做面向学生的媒体产品,这是线上的产品。而我们最广泛触达用户的有形产品,可能会是一间间免费的自习室、研讨室,利用巧妙的线上线下混合布局,用农夫山泉现在低价抢占纯净水市场的这种思路,推广我们品牌的生态体系。 那在座的各位同学,对此好像有点难理解。我换一个思路来说吧: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利用AI工具,并且争取能够超越它。有人评价说,“AI就像大学生”,意思是AI只懂理论,对于实际生产的应用能力很差。 确实,AI无所不知,可以作为你探索未知的好帮手。但你真要拿它来解决作业,乃至工作上问题的时候,编写合适的提示词是一大关键。而提示词是人类写的,而非AI本身能写的。 我以为,提示词的编写能力具备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你使用AI工具得到的答案是怎样的。所以我们可能没有必要跟AI拼学识,应该竞争的是使用提示词所需要的,实践的经验。 我在此讲这么一个认知,也是觉得各位同学可以通过这样的分享,能够初步理解我在生涯发展这方面的意识型态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此我也觉得,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路线,一定是由你自己来做主张的。我所分享、包括他人之分享,仅供你的参考。毕竟,我们都生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接下来,我尝试站在专业课程的角度上,继续为你讲述,我们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首先,得说明,虽然我今天有机会在新生大会上发表分享,但是我解析的角度,是我个人作为学生立场的角度,而非老师、学院、学校官方的角度,所以我的发言立场也不能代表他们的立场,因此我提供的信息与官方立场冲突时,你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今天,我可能是在向你提供认识新世界的一种新的角度。 以下分享内容摘选自我发布在2022年的文章(原来数字出版专业+互联网后是这样的),有一定时效性,由于今天时间有限,我就讲一些概述、背景,希望能给大家的思考起个引子,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到我的公众号来看看这篇文章,那里的表达会更具体一些。 数字出版专业,可以说是主要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专业。 数字媒体,简单来说就是用新技术实现的信息载体。在物理层面上,这说的就是电脑、手机、VR头盔这些电子设备;在看得见但是摸不着的软件层面上,就是操作系统、微信、小红书、Steam这些软件,当然也包括这些软件本身的开发,以及对这些软件的设计和运营。 由于我们专业是各种专业的学生都会招,倘若我们只招对计算机工程感兴趣的学生,那么我们可能会很偏向于软件的编程和开发,专业核心课是会经常接触到代码的,但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写文案、策划厉害的你,难感兴趣;如果我们又重点的招会写文案、策划的学生,我们这个专业或多或少就跟传播与策划这个专业过于相似了,当然如果你原来就有编程的天赋,这里的平台也展现不出来你的水准。 这看起来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但在我们专业,这不是矛盾。 就如我们招生简章所写,我们的专业核心设计,就是要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听不懂没关系,我一句话解释我的感受是:我们的专业课,在我刚才讲的这两个方面上都有布局。 我们开设有什么课程?我们有拍摄和后期课,网页设计与前端课,也有界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再加上一个小程序编程课,也有VR/AR技术的综合探究课。我说的不一定就是你们在课表上会查到的课程名字,但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的,我们在专业方向的设计上看起来是既当又立,但我认为这是文与理相互结合的两全其美,这不是想折磨死大家,而是希望让大家领略到数字出版这一世界的蓝图。 此时,请看吕不韦这位古代思想家所言: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当前社会广泛要求除了一些专精的行业,特别需要具备复合性人才的出现。 就像是当你学了用户体验设计、界面设计这样的课程,如果再给你教一个开发小程序的方法论,你是不是就可以自己来开发一款自己喜欢的小程序了? 而且远不如此,当今软件开发很多都是小程序化、碎片化进行的,当你再多积累一些实战经验,再多自主探索一些知识,你是不是也可以有机会成为一个软件开发方面的项目经理呢? 好了,如果你也对你的个人志向与你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怎么结合感兴趣,我再次推荐你去看看我写的这篇文章(原来数字出版专业+互联网后是这样的),我在这篇文章里,主要结合了产品、技术、运营这三个重要的互联网市场板块分析了我们的专业方向,非常推荐你去仔细揣摩、读一读。 关于生活:我觉得,生活可以苟且,也可以不苟且;但是也我觉得,不苟且的生活更精彩。 欢迎同学们到深职大附近走一走,看一看,体会深圳这个城市独特的脉搏,理解这一所学校在这一所城市中的生息。 欢迎同学们加入学校的各种组织,进一步提升自己跨专业创造的能力。 *本次演讲的PPT文件,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小橙酱,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UTXRZJX】获取授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0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