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正悄然从"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灌输"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成长"转变。这不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
教育部于2025年4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再次涉及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来源:教育部官网
2025年3月28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并发布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显示了国家层面对智慧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而肄苑作为教育科技创新的参与者,也正在尝试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这场教育变革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我们看到,AI大模型与深度学习技术,如同教育中的“千里眼”,能够精准洞察每位学习者的需求,构建动态知识图谱,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精品课程与AI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智能批改、实时答疑等教学环节的革新,更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推动教育公平从理想变为现实......
在这场由AI驱动的教育新生态中,师生关系正被重新定义——教师从知识的独占者转变为学习的引路人,而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如同一株植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舒展枝叶。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视角为您展开这幅教育变革的画卷:
精品课智能化升级为何必要、它能带来哪些质变、如何实现这一愿景、预期会结出怎样的果实、以及组织者如何参与这场变革。
为什么当下的教育界对智能化升级如此热衷?答案远不止于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它更像是教育这棵古老大树必须生长的新枝——是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让我们先审视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如同一道越来越难以跨越的鸿沟[2]。而智能化升级如同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动态知识图谱与学情分析系统,实现真正的"一人一策"教学设计[3][4]。智能技术还能为教师解开繁琐工作的枷锁,让他们将更多心力投入到培育学生高阶能力的沃土中。
今天的学生,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已被数字浪潮深刻塑造。
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如同用老式留声机对着习惯使用蓝牙耳机的新一代人播放音乐——不仅音频信号难以连接,更难以唤起他们的共鸣与探索欲望;
![]()
标准化的教学方案如同用同一模具浇筑雕塑——教师以为在塑造完美作品,实则在抹杀学生手中泥胚的个性;
封闭式课堂如同用玻璃罩隔离花园——教师以为保护学生不受外界干扰,实则让他们错过了与风雨共舞、与昆虫对话的鲜活体验。
我们看到,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教育若不能实现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必将与学习者的需求渐行渐远[5]。
我们想做的智能学习平台,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金钥匙。
这个平台以动态知识图谱为灵魂,通过实时采集学生的课堂互动、作业表现、知识掌握度等多维度数据,勾勒出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数字画像"。
想象这样的场景:小明在函数应用这一章节总是在图像与方程转换处卡壳,智能系统不仅能精准捕捉到这一"知识断层",还会调取他过往的错题模式,为他量身打造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配以他最容易接受的图文解析方式。
更妙的是,平台内置的智能推荐引擎会根据小明偏爱视频学习的习惯,推送相关的图像分析视频;而对于喜欢文字梳理的小红,则会提供精简的概念图谱。
当学生遇到疑惑,不必再拘泥于教科书的术语,只需要用日常语言提问:"为什么抛物线会经过这个点?",系统便会给出通俗易懂的解析——这种贴合每个学习者的"心理曲线"的教学方式,正是传统课堂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
还可以考虑通过VR/AR等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教学环境,比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高危实验,不仅能保证安全,还能提供高精度的数据反馈,但我们认为这一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设置数据埋点,这样能够采集学生的学情数据。说到学情数据的采集,智慧教室的物联网设备也可以实现全程采集教学数据,比如分析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变化,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不过实现以上场景时需重点关注:要确保各教学设备间的数据能够互联互通,避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新的数据孤岛。
再说说教育评价体系将如何升级。
教育评价体系同样亟待升级。当前以分数为唯一指标的评价方式,宛如用一把尺子丈量世间万物的长度——它或许能测量直线,却难以刻画花朵的绽放。
传统评价体系过于依赖标准化考试成绩,无法全面捕捉学生的思维深度、创造力迸发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路径[6]。而智能化评价体系则如同一面多棱镜,能更好地从不同角度折射学习者的全貌。
通过作业智能批改、课堂参与度监测、小组协作行为分析等多维度数据,它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评价模型,让教育评价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成为指引成长的灯塔[7][8]。大数据分析还能如同教育的"显微镜",放大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改进方向。
图片为将创意抽象表达,请注意与真实应用的区别。
智能化技术还能为教育公平注入新的活力。优质教育资源不再被围墙所限,而是通过数字的翅膀,飞越山川湖海,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与名校资源"零距离接触",让每个渴望知识的心灵都能找到滋养的源泉。
精品课智能化升级带来的变革,远非表面的技术更迭,而是教育生态的全面重构。让我们尝试从三个维度,触摸这场变革的脉搏。
首先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质的飞跃。
教室不再是信息的孤岛,而是数据流动的智慧场域。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热度、作业完成状况、测验数据都被系统实时捕捉,如同给教学过程装上了一台"教育CT机"。老师通过学情监控系统,能清晰看到哪些知识点如阳光般被全班吸收,哪些概念如同绊脚石阻碍了某些学生的前行。
而对学习者而言,这是一次从"标准化流水线"到"个性化定制"的华丽转身。
传统课堂犹如一场所有观众被迫观看同一频道的电视直播,而智能化教学则如同每位学习者都拥有自己的"学习私人频道"。
系统基于知识图谱,为每位学生绘制独特的学习地图——就像登山时,有人需要缓坡慢行,有人适合陡峭直攀,智能向导会根据你的体力和技能,规划最适合你的路线。基础扎实的同学会收到更具挑战性的进阶训练,而对某些概念掌握不牢的同学,则会收到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包,让每一步都踏在最合适的台阶上。
VR/AR技术的应用,则如同为教育打开了一扇通往平行世界的大门[9]:医学院的学生不必再等到实习才能接触真实手术,而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缝合技术[10];地理课上,学生不再只是通过平面地图想象地貌特征,而是能够在三维地形模型中亲身"行走",感受喜马拉雅山的巍峨和黄河的蜿蜒;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参观"古代战场,从多角度观察战略部署,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图片为将创意抽象表达,请注意与真实应用的区别。
研究表明,这种沉浸式学习如同为知识注入了生命力,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些技术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打破了风险与成本的限制,让学习过程更加安全、高效且深入。
教师的工作模式也将经历一次华丽的蜕变。
过去,批改作业、统计成绩等机械劳动如同无尽的繁琐任务,占据了教师大量宝贵的时间。现在,AI助教能够如同尽职的学徒,自动批改客观题,甚至能分析主观题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框架。
更令人惊叹的是,动态知识图谱就像是为教师装备了一台"教学雷达",能够实时发现班级的知识盲点和学习断层。系统基于AI算法,会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和互动优化方案,让每一次教学决策都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而非仅靠经验和直觉。
图片为将创意抽象表达,请注意与真实应用的区别。
AI接管了基础的知识传授任务,使教师得以从信息搬运工转变为智慧的园丁,更专注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人工智能尚无法取代的核心素养。智能备课系统与自动化批改工具,如同为教师配备了得力助手,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互动中去。
从组织者的视角看,这场升级带来的变革更是全方位的。
在智能化教学平台上,教研主任能够在后台一览某个学科教学的实时热力图,就像飞行员在驾驶舱中通过仪表盘掌控飞机的每一项参数。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分析仪表盘,随时查看班级知识掌握的实时状况、学生个体的学习轨迹等精细化数据,并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和分层辅导策略。
这样,教育决策不再是经验主义的产物,而是建立在数据洞察基础上的科学判断。
过去,优质教育资源如同散落在不同孤岛上的珍宝,难以被普通学校触及。如今,通过云端教学平台,这些资源如同流动的江河,能够被各地教师随时调用。
因此,一位普通学校的老师能够一键获取名校的精品教案、试题和教学视频,通过"名师示范+本地再创造"的模式,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图片为将创意抽象表达,请注意与真实应用的区别。
长远来看,这种智能化升级正在重塑整个教育生态。
产教融合不再是空中楼阁,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数据能够直接反哺课程设计,让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终身学习也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职场人士可以通过智能平台随时进行知识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教育公平也不再停留在意见方针的表面层次,而是实现了优质教学方法和资源的毛细血管级渗透,让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当然,任何变革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还需要解决技术应用成本、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现实问题。但可以确信的是,当AI技术真正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想,正通过现代技术的桥梁,从理想照进现实。
上面说的这些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愿景,事实上已有众多教育先行者正在积极实践中。接下来,我们将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详细探讨我们所认为如何具体落地这些教育升级思考的方式。
精品课智能化改造的技术实现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智能教育系统架构。这个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
首先,让我们聚焦核心技术架构——这是整个系统的"灵魂所在"。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构成了基础层的核心: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机器能够理解学生的提问,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导师,随时准备解答疑惑[12];
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分析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如同一位细心的助教,捕捉每一个实操细节[13];
机器学习算法则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能够根据学生表现动态调整学习曲线;大数据分析技术则为每个学生绘制了一幅"数字肖像",将课堂互动频率、作业正确率甚至注意力曲线等多维数据融为一体,预测学习效果和潜在瓶颈[14];
云计算和物联网则构成了这个系统的"血脉网络"。合理的技术架构设计,使资源调配如同呼吸般自然流畅——名校可以通过私有云定制更丰富的功能,而偏远学校则可借助公有云快速接入优质资源[15];
教室中的智能设备如同无处不在的感知神经:摄像头能够自动识别学生的参与度和情绪变化,智慧课桌记录笔记轨迹和互动数据,可穿戴设备则捕捉学习状态的微妙变化[16]。
这些数据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入"云端大脑",形成对学习过程的全景洞察。
这些技术由以下四大核心引擎呈现。
第一,智能推荐引擎,它如同"教育版的精准推送系统"。
它依托动态知识图谱,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有机的网络。物理课上的牛顿定律不再是孤立的公式,而是与数学中的向量知识和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多模态资源智能转换技术,则如同一位了解每个学生口味的"学习美食家",为视觉学习者提供生动的视频解析,为听觉敏感的学生匹配音频讲解,为喜欢阅读的学生推送精心编排的图文资料。
这种真正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让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能够与每个学习者产生共鸣的活水。
第二,自适应学习引擎,它如同一位24小时待命的个人教练。
这个系统最迷人之处,在于它能实时追踪知识掌握度——就像游戏中的能量条,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在各个知识点上的"精通度";
当系统发现学生在某个概念上遇到障碍,立即启动个性化的强化训练,难度和内容都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动态调整,如同游戏关卡般精心设计,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
第三,智能评估引擎,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考评模式。
通过OCR识别技术,即使是纸质作业也能被数字化解析,实现无缝评估。系统不仅能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更能洞察解题思路的断层和逻辑漏洞。它就像一个教育领域的"预警系统",能够在问题严重恶化前发出信号。
例如,当系统发现某位学生在函数章节的错误模式与历史数据中的"高风险群体"高度相似时,会自动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并提醒教师给予特别关注——这种提前干预,往往能在问题成为绊脚石前将其化解。
第四,智能教学中枢平台,它构建了教育领域的"操作系统"。
在这个全新构建的智能学习系统中,新手教师可以一键调用成熟的教学模板,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自己的教学之旅;资深教师则能自定义AI助教的介入时机和方式,将自己的教学智慧注入系统。
最令人期待的是教学组态技术的应用——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功能编排,教师只需语音表达"下周我要开展函数实验教学",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包含虚拟仿真、小组协作和即时反馈的完整教学方案;当教师询问"张小明这周的学习状况如何",系统会立即生成一份包含学习表现、知识掌握和个性化建议的综合报告。
这种集成AI助教、课程设计、学情分析和资源推送于一体的智能教学平台,不仅大幅降低了教师使用人工智能的门槛,更为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可以通过与AI的自然交互,随时获取学习支持、参与协作探究、接受个性化指导,真正成为学习旅程的主人翁。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当学生在深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必再等到第二天请教老师,而是可以直接向AI助教提问:"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个积分要用换元法?"系统会根据该生的学习历史和认知特点,用最适合他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并提供类似问题的引导练习,让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
当精品课的智能化升级从蓝图走向现实,教育的图景将发生怎样的嬗变?让我们透过教育中三个重要群体的视角,描绘这场变革的生动景象。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将从被动的"接收"转变为主动的"探索"。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当李明每天登录学习平台时,迎接他的不是千篇一律的课程目录,而是一幅基于他上周学习数据精心绘制的"知识地图"。系统已经分析了他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数据和知识点掌握度,为他量身定制了今天的学习路径。
如果他刚接触物理课的浮力概念,系统会先呈现一段直观的动画,展示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的"啊哈"时刻;而如果他已经掌握了基础理论,则会直接引导他进入船舶载重计算的实训,通过亲手设计不同形状的船体,深入理解浮力原理的应用。
这种量身定制的学习体验,让"吃不饱"和"跟不上"的困扰同时得到了化解。
更令人振奋的是,那些在传统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如今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变成了安全可及的体验。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操作高危反应,观察分子结构的变化;医学生可以无数次"练习"复杂手术,直至动作纯熟;工程学生可以模拟各种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受力状况,理解设计的安全冗余。
这些技术不仅让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
教师群体将迎来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
智能化系统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繁重机械劳动的显著减少。
想象一位语文老师,过去需要花费整个周末批改120份作文,现在智能批改系统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标注出表达不清的段落、语法错误和逻辑断层,教师只需关注思想深度和创新性的点评;
在课堂测验后,系统能即时生成知识点掌握度的热力图,显示出全班在"修辞手法应用"上的普遍困难,让教师能针对性地调整下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AI助手的加入,也让教师的备课过程焕然一新。
过去搜集教学案例可能要花费数小时,如今AI能实时推送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例如,在讲授新能源汽车技术时,系统会自动关联最新的电池技术突破和相关政策变化,让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更深层次的变化是教师的角色转型。
借助"数字分身"的力量,新手教师能够快速掌握教学要点和常见学生疑惑;资深教师则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设计启发性问题、组织深度讨论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
教师从知识的"搬运工"蜕变为学习的"设计师"和思维的"教练",这不仅提升了职业成就感,也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激发潜能、培养智慧。
在学校管理层面,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资源壁垒的打破,或许是最令人欣喜的变化。
通过远程互动技术,偏远山区的学校能够实时接入省市重点校的优质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听到名师讲解,还能通过智能系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课后,AI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测试结果,自动生成针对当地学生特点的补充讲解,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
教务管理也变得前所未有地精准和高效。
校长通过后台系统,能够实时掌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趋势,了解哪些实验环节需要优化,哪些知识模块需要加强,从而做出基于数据而非直觉的管理决策。教研活动也从经验分享转向了数据分析,老师们可以共同研究学生在特定知识点上的学习轨迹,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配置。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种智能化进程正在重塑教育的本质和边界。
当学习过程的数据积累达到一定规模,我们不仅能优化当下的教学,甚至能预测未来的教育趋势和人才需求。
例如,一些院校通过分析VR实训数据,发现学生在空间思维和操作协调性方面的能力提升速度明显快于传统教学方法,这促使相关专业调整了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更好地对接了行业需求[17][18]。
更令人欣喜的是,智能化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的时空界限——在职人员可以通过智能平台随时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退休教师的宝贵经验可以通过AI导师的形式继续造福学子[19],终身学习不再是口号,而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教育正从固定阶段的"任务",转变为贯穿一生的"伙伴"。
当然,任何转型都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构建更安全、更可信的数智化基础设施,通过隐私计算技术保障学生数据安全,开发更符合教育伦理的AI算法。但可以确信的是,当这些技术红利完全释放时,优质教育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每一间普通教室都能触手可及的日常风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革的核心从未偏离教育的本质使命——它们不是要取代教师的智慧和温度,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放大教师的专业价值、通过数据洞察释放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这正是教育智能化升级最深层的价值所在。
对于学校或学院这样的组织者而言,如何有效参与这场智能化变革?
这就像设计一套"数字化转型健身计划"——不能仅仅购置先进的器械,还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案与持之以恒的执行力。如果您是一个组织决策者,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行动:
第一步,绘制富有远见的"升级路线图"。
这份文件不是摆样子的,而是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 现有哪些课程资源最适合优先进行智能化改造?
- 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整体处于什么水平?
- 基础设施升级应当遵循怎样的优先次序?
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盲目跟风式的"数字化堆砌",确保每一步投入都能带来实质性的教学提升。
第二步,"资源整合"需要在三个维度上协同推进。
首先,需对校本优质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性数字化重构。
这不仅是简单的"搬家工程",而是一次教学内容的深度重组与升级。我们需要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进行精细化的内容拆解与重构——例如,可以将一门课程分解为约100个知识单元,每个单元都配套开发微课视频、图文解析、语音讲解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形式。
其次,应积极对接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这就像是为学校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我们需要将校内智能化建设与国家级、省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深度对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开发智能化实训资源包。尤其要重视"1+X证书"考核资源模块等产教融合型资源的开发,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最后,资源整合的核心在于构建与应用智能化学习系统。
这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智能课堂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建议与肄苑科技等专业技术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学科知识库,打造集技术维护、设备管理、系统升级于一体的智能教学服务平台。这就像为学校配备了一个"数字化管家",确保技术能够持续、稳定地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成为教师的额外负担。
第三步,教师转型需要"软硬兼施",构建三层培训体系。
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然而,现实中教师队伍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面临着适应性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的培训体系:
一,基础层
教师需要系统掌握主流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应用方法,了解它们的功能边界和最佳实践。可以通过参加《AI赋能教师发展》研修平台的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数字素养[20]。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消除技术恐惧,建立基础操作自信。
二,进阶层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够依托智能教学平台实现常态化教学实施与深度学情分析,践行"双师协同"教育理念:教师侧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人工智能系统承担基础知识传授与标准化训练任务。建议实施方案为智能教学平台技术研发方在平台部署阶段,同步为教师配套提供平台操作指导系列课程。
三,专家层
这些教师能够依托智能教学平台的强大功能,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实施方案;能够利用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精准规划与建设。对此,建议由校方/院系负责人与校企合作企业等各方面组建专项工作组,持续深化课程智能化建设方案的研讨与实施。
第四步,强化家校协同机制的实施策略。
在智能教育生态构建过程中,家校协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像一部精密的钟表需要所有齿轮协调运转,教育变革的成功同样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取决于使用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家长与教师对智能学习平台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广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家长观摩课,让家长亲身体验智能化教学的魅力;编制通俗易懂的数字化学习指导手册,帮助家长理解如何在家庭环境中支持孩子的智能化学习。这些举措能够帮助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图片为将创意抽象表达,请注意与真实应用的区别。
当然,每所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具体实施时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智能化升级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组织者以战略定力和系统思维持续推进的进化过程。我们既要避免盲目堆砌技术设备的"器械采购式改革",也要警惕脱离实际需求的"空中楼阁式规划"。
教育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技术的"高大全",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技术赋能中找到适合自身的成长路径,实现教育生产力与育人质量的双重提升。这需要组织者既要有"拆解动作"的细致,更要有"持续训练"的恒心,在技术浪潮中始终锚定教育的本质价值。
站在教育智能化的浪潮之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更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教育革命:
当VR技术让偏远山区的孩子得以"漫步"于大都市的博物馆,当智能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勾勒出独一无二的成长路径,我们触摸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可能。教师不再被囿于机械重复的劳动泥潭,学生不再被迫在标准化的跑道上盲目奔跑,管理者终于能用数据而非经验来掌舵教育之船......
这些变化正在证明:技术的使命不是取代三尺讲台上的温度,而是为教育者装上了"千里眼"与"顺风耳",让爱与智慧能够触达每一个求知的心灵。
这场变革需要组织者以"绣花功夫"精心推进:从绘制路线图的顶层设计,到教师培训的分层实施;从资源整合的校企协同,到家校互动的生态构建。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拥抱新技术的勇气,更要有守护教育本质的定力——在代码与算法编织的网络中,永远铭记教育的核心是点燃心灵之火。
虽然未来已至,但未来仍在路上。教育智能化的终极答案,不藏在冰冷的服务器机房,而跳动在每个课堂上师生眼神的交汇处。
当技术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声,当智能成为教育的"隐形翅膀"而非主角,我们终将触及教育的本真——那个没有标准答案、却能唤醒每颗心灵的教育,才是对生命最深情的礼赞。
观点:小橙酱
整理:DeepSeek R1、DeepSeek V3、Claude 3.7 Sonnet
插图:GPT-4o、可灵Seedream3.0
(上下滚动查看)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4-16/doc-inetkhus3226747.shtml
[2]冯晓英, 王瑞雪, 曹洁婷, 黄洛颖. “互联网+”时代三位一体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umhmYIgGk0LmX9sJlhintA
[3]新华网. 湖州师范学院《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智慧课程借助AI全面提升教与学质量. https://education.news.cn/20250415/2a81a85e4b4749748fce1e666cc194f5/c.html
[4]戴岭, 祝智庭.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目标指向和行动路径. 中国教育学刊. https://epc.swu.edu.cn/info/1232/4799.htm
[5]唐瓷, 陈博, 李垚秋. 教学过程智能化发展评估新方向——《2023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报告》节选三. 中国教育信息化.
[6]李志民. 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路径与策略. https://mp.weixin.qq.com/s/figRig1vCkmD9IQi_Zoc-Q
[7]刘静. 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智慧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山东英才学院. DOI:10.12238/mef.v7i7.8664
[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人工智能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校本资料).
[9]Mankumbare, S. N., & Takawale, S. The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AR and VR. DOI:10.56726/IRJMETS63464
[10]赵亮.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研究与发展. DOI:10.57237/j.edu.2024.06.005
[11]贝利, L. 研究表明,PrecisionOS VR医疗模拟培训后,重大手术失误减少50%. Healthy Simulation. https://www.healthysimulation.com/zh-CN/precisionos-reduces-surgical-errors/
[12]Kamalov, F., Calonge, D. S., & Gurrib, I. New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Towards a sustainable multifaceted revolution. DOI:10.3390/su151612451
[13]George, B., & Wooden, O. Managing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OI:10.3390/admsci13090196
[14]赵蕾, 刘劲, 陈彬茹.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个性化教学系统研究——以“智慧学伴”自适应学习平台为例. 空军航空大学.
[15]杨雪平, 陈光海, 韩晋川. 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教学环境构建.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16]Zhang, M., & Li, X. Design of smart classroom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nd smart classroom. DOI:10.1155/2021/5438878
[17]陈士达.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优化路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8]赵工浩. 优化科技创新激发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 DOI:10.12238/er.v7i10.5516
[19]光明网. 60岁教师借助人工智能备课,“AI助教”拓展教育新场景. https://tech.gmw.cn/2024-11/05/content_37658844.htm
[20]肄苑创新中心. 《“AI赋能教师发展”学习平台》产品,即日开放预约演示. https://mp.weixin.qq.com/s/uRWF4Q6ahk2kkXKvpn84KQ
[21]小橙酱的研究室. 《改变教育格局的力量:自适应学习的未来发展与实践》.https://mp.weixin.qq.com/s/3Aco9eZA3tWNpR9oqIl-GA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https://www.workercn.cn/c/2025-04-17/8503244.shtml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https://www.smartedu.cn/
[24]UNESCO.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报告.
[25]李宏堡, 袁明远, 王海英. “人工智能+教育”的驱动力与新指南——UNESCO《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报告的解析与思考.
[2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7]李海东, 王潇筱. “AI+教育”,加速传媒院校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28]杜忠贤.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研究.
[29]曹培杰. 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30]张周.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与应对策略.
[31]兰国帅, 杜水莲, 宋帆, 钟琦, 齐春燕.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关键争议、未来方法与促进议题——UNESCO《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应用研究指南》报告要点与思考.
[32]Junfeng Yang, Ruyi Lin, Yao Sun, Juan Chu, Natalia Amelina. Leveraging smart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era.
[33]刘革平, 余亮, 龚朝华, 吴海燕.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要素与功能研究.
[34]任友群. 我们该怎样研讨“教育信息化2.0”?
[35]李荣华, 田友谊.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时代转向.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