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条「学习打卡」背后,当代学生的赛博烟囱里藏着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深夜11点,某学习社区的打卡区依然热闹非凡。一位简称为"凌晨战神"的用户更新道:

"今日学习14小时,刷完5套真题,明天继续冲!"配图是一杯喝了一半的咖啡和写满笔记的试卷。评论区迅速涌进几十条回复:"太强了!""这就是学霸的世界吗?""我酸了..."

但真相往往藏在镜头之外。这位用户第二天被同校同学撞见在课堂上睡得昏天黑地;而实际上,上周的月考,他的数学只考了62分。

图片由AI生成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偶发个例。当我们深入观察这些社区,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工作日白天,本应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却大量出现在线上找人"伴学";深夜情感树洞的阅读量往往是学习经验帖的好几倍;而那些看起来最努力的"学习博主",期末成绩却经常惨不忍睹...

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这些看似励志的学习、打卡,正在演变成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有些社区已经快变成了当代学生的"情绪垃圾场"——好比一个个24小时营业的赛博烟囱。更可怕的是,很可能你自己也是烟囱工人,只是你还不知道...

01
情绪宣泄的烟囱与表演式的学习

 

线上学习社区的表面上,它满足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交流知识、互相监督的需求;但暗地里,它更是情绪宣泄、社交陪伴、身份认同的秘密基地。

图片由AI生成

工作日下午3点,本该是上课时间,某学习社区却迎来流量小高峰。"有人一起连麦学习吗?""求监督,一个人学不进去"......类似的伴学请求不断刷新。但是这些用户明显很多是在校学生。

"我们老师上课就是念PPT,还不如我自己看讲义。"一位高二学生向我们解释他为什么上课时间出现在社区。在另一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小林坦言:"教室里太压抑了,班主任动不动就骂人。在这里至少能找到同类。"

到了晚上,社区的画风突变。深夜12点后的情感树洞区,"想死""撑不下去了""为什么努力没有回报"...在这类标题的帖子下,往往聚集着大量共鸣的回复。

"我白天在同学面前是学霸,晚上在社区里是负能量输出机。"

"高考前那半年,我几乎每天都要在树洞区发疯,不然真的会崩溃。"

......

02
线上自习室,被观看饥渴症患者集会

 

"今天陪我自习的有1358人,但我依然感到孤独。"

线上自习室已经成为Z世代学习的新形式。数据显示,2018年,一共有103万次的学习类直播在B站开播,而这一年,B站总的线上学习直播时长达146万小时![1]这些直播通常只展示书桌和手部动作,主播几乎不说话,却能吸引大量观众。

图片由AI生成

这种现象,可以用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来解释:人们在被观察时会调整行为以塑造形象。主播通过直播将私人学习行为公开化,既满足"被监督"的需求,又通过弹幕互动缓解孤立感。

但这种"表演性学习"也带来异化:主播为维持"勤奋"人设延长学习时间,反而降低效率;观众沉迷于仪式感,忽略实际学习目标。有主播坦言:"我直播学习时比平时多花50%的时间,但效率只有平时的70%。"

凌晨3点的自习直播间里,Z世代正在集体患上"被观看饥渴症"——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的“精神流行病”。

03
烟囱里的住户们,谁在深夜吐气?

 

高中生群体是社区最活跃的用户。他们既是学霸人设的营造者,也是鸡汤文学的消费者,更是焦虑情绪的传播源。"我们班前十名都在用这个APP,你不用就落伍了"——这样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让下载量不断攀升。

而高考结束后,部分群体逐渐从学习社区中流失。"大学环境不再关注个人学习状态,这类打卡行为显得不够成熟",成为他们退出的普遍理由。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真的不再需要学习社区?观察发现,仍有少量大学生活跃在某些专业学习平台上,但绝大多数原社区成员会选择彻底退出原先的学习社群。这一现象值得平台运营方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下火爆的AI工具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并不高。调查数据[2]显示,84.88%的大学生知晓AI工具,但经常使用的大学生仅为16.30%。这种"高认知低使用"的悖论,揭示了当代学生对技术既向往又警惕的矛盾心理——既忧虑技术替代风险,又缺乏深入掌握技术应用的内在动力。

04
谁在逼学生当赛博烟囱工?

 

要么卷,要么躺,但学校终究是要去的

"要么全力学习,要么彻底摆烂,没有中间状态。"——某高三学生的心声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被迫在学习与放松间做二极管似地选择。全是生活的学习被视为绝对正确,学习之余的放松在考到"好分数"之前被视为不值得的奢侈。

更糟的是,部分学校教学质量不佳,学生被迫逃避线下环境。"我们老师上课就是念PPT,还不如我自己看书,所以我宁愿在社区里找学习资料。"一位高二学生这样解释他为什么上课时间出现在社区。

最魔幻的是AI试卷泛滥现象——教育系统的终极PUA:用AI生成垃圾卷子,再用AI检测学生有没有认真吃垃圾。有社区的帖子指出,某些中学出的练习卷子,题目是“10张卷子,9张AI,还出的特别难”。

"嗯,老师说用AI写作业会被零分,但他自己用AI出题。这不是双标吗?"

这种恶性循环下,学生只能在线上社区寻找情绪出口。

算法制造的焦虑:你不卷,别人都在卷

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将焦虑包装成励志内容。"早起打卡""深夜刷题""考研倒计时"等话题不断被推送,制造出"别人都在努力,只有你在摸鱼"的错觉。

虚拟社交的匿名性让线上身份与现实脱节,形成情绪宣泄的安全空间。"在现实中我不敢说我考砸了,但在论坛里我可以痛哭流涕。"一位准高考生说。

情感教育的缺失:学校只教知识,不教如何做人

学生缺乏真实情感交流渠道。学校重视知识传授,轻视情感教育;家长关注分数变化,忽视心理健康。

自我认同危机让学生通过线上社区寻找身份认同。"在现实中我只是个普通学生,但在论坛里我是'数学大神'。"这种虚拟身份为现实中缺乏成就感的学生提供了替代性满足。

学习与生活失衡则是最根本的问题。当学习被视为生活的全部,学生就失去了情绪调节的能力,只能在线上社区寻找情绪宣泄的出口。

05
AI能拯救烟囱吗?技术与教育的爱恨情仇

 

老师不用AI也许不是怕被取代,是怕学生发现他们也不会用!

目前学校的AI应用多停留在初级阶段:用AI出题、用AI批改作业。这种应用方式不仅没有发挥AI的优势,反而可能加剧教育问题。

学生使用AI的主要障碍包括:担心被检测出使用AI、不知道如何有效提问、害怕依赖AI导致能力退化。"我们老师说用AI写作业会被零分,但他自己用AI出题。"这种双标现象让学生对AI产生抵触。

教师适应AI也面临挑战。有个暴论可能有点扎心:"老师不用AI不是怕被取代,是怕学生发现他们也不会用!"事实上,很多学校领导自己都不会用AI,却迫于压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AI,导致应用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技术与教育理念脱节是AI应用的最大障碍。AI强调个性化、自适应学习,但现有教育体系仍以标准化、统一化为主。原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经加剧了教育不公,而评价体系冲突更是难以调和:AI鼓励探索性学习和创新思维,但评价体系仍以标准答案和分数为导向。这种冲突让AI难以真正融入教育生态。

社区管理者,也许该给赛博烟囱装个情绪过滤器

AI不仅是学习工具,更可以成为理解学生的"情绪助手"。可以在学习打卡帖中嵌入AI情绪分析,识别"今天学了12小时但效率好低😔"中的"低效率焦虑",自动生成"学习效率诊断报告"。"学习区坦白局"也是个好主意:敢晒真实学习时长的用户可获得AI生成的个性化彩虹屁,既有趣又能鼓励真实分享。

社区管理者可以考虑借助AI能力,优化社区功能,从单纯的"学习社区"转变为"成长伙伴"。核心目标是让社区既承接学习需求,又成为情绪出口,避免"学习区被情绪污染"或"情绪区被学习绑架"。

一个比较通用的方法是,通过AI识别社区内容里的情绪关键词(如"学崩了""焦虑"),自动向用户私聊推送"放松小技巧"或"同类问题互助帖",再通过AI自行判断,是否引导用户进入真正的树洞讨论区,尽力把更多负面情绪消化在用户与AI的对话之中。

另外,对于有知识储备的社区,也许可以通过AI+知识库的改造实现一些小升级:

将现有课程资源拆解为"知识点标签",用AI工具实现智能"关键词匹配",例如用户在搜索“西红柿”的时候,如果资源库有“番茄”相关的资源,那么推送“番茄”相关的资源给用户,这对用户来说也可能是有帮助的。这样,用户输入自己的具体需求时,就能获得精准所需的学习资源,而不会因为检索受限的原因,被迫反复查询整个库的内容。

但是往社区上赋能AI时,管理者往往会受到平台本身的限制,例如受限于社区本身对AI的功能调用支持程度,亦或者是统一平台是否允许跳转到外部使用另行开发的AI应用等,或受限于社区管理团队本身的研发预算限制,等等...

06
面向未来的思考:烟囱能变花园吗?

 

未来教育需要超越知识传授,更加关注情感能力培养。学校教育应该将情感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会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线上社区则可以成为情感教育的补充空间,提供安全、包容的环境让学生表达情绪,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

认识并接纳"赛博烟囱"现象,是改造它的第一步。当我们不再把线上学习社区简单视为学习工具,而是理解它作为情绪容器的重要功能,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生态。

未来的线上社区,应该既能满足知识需求,又能承载情感表达;既能提供学习资源,又能给予心理支持。当学习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成长历程,烟囱才能真正变成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情绪废气被转化为创造力养分,学习压力被转化为成长动力。

总之,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打开学习社区,看到的第一条热帖是《用Stable Diffusion把数学公式画成烟花》——想必那时,赛博烟囱已经开满了花🌸

图片由AI生成

参考资料:

[1] 从B站学习直播到CoStudy,抱团自习何以流行?,新京报书评周刊,2021年03月17日 https://mp.weixin.qq.com/s/weDicWOVvbDgPeyA_NiilQ

[2]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曾使用AI工具,中青报,2023年11月17日07版 https://zqb.cyol.com/html/2023-11/17/nw.D110000zgqnb_20231117_1-07.ht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小橙酱的研究室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