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改变世界,却改不动教育

编者按:当人工智能悄然走进教育领域,我们既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也体会到转型过程中的挑战。本专题旨在拨开迷雾与喧嚣,深入探讨智能技术如何真正改变学习的本质:这不仅关乎工具的更新,更是对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重构。从今天起,我将不定期推出“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系列文章,期待您的关注与宝贵意见。



这是「教育×AI沉思录」的第2篇内容



当AI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各行各业,为何在最需要赋能的教育领域,黑板与粉笔仍占据主流?这可能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现实与理想之间一场深刻的博弈。

三十多年前,我们期待互联网能让课堂“打破围墙”;十多年前,我们相信大数据能让教育“精准到人”;如今,当AI带着“因材施教”的终极承诺叩响教室门扉时,却发现这扇门比想象中更沉重:那些宣称“让每个学生拥有私人教师”的AI系统,在真实课堂里常被束之高阁;那些号称“自适应学习”的平台,最终沦为应付检查的“数据看板”;那些承诺“解放教师”的工具,反而让一线教师更疲惫。

今天的AI,尽管已能分析学生的知识漏洞、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甚至模拟教师的解题思路,但是却忽视了教育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聪明”,而是“懂人”。

01
看不见的围墙:标准化体系对个性化的“驯服”

教育系统像一座百年古堡,每一块砖都刻着“标准化”的基因。从课程纲要的制定到考试评价的标尺,从教学进度的统筹到教师绩效的考核,似乎整个教育生态尝试在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尝试去千万个不同的心灵。唯有标准化,方能确保公平的天平不会倾斜;唯有可测量,方能让效果评估有据可依;唯有统一节拍,方能完成教育的"批量生产"使命。

但AI的核心逻辑恰恰是“反标准化”。它通过分析学习数据,主张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路径:可能建议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跳过部分章节,也可能为文科见长的孩子推荐跨学科拓展内容。这种“千人千面”的理想,在标准化的古堡里处处碰壁。当AI试图调整教学进度时,它与“一学期必须完成X个单元”的课纲冲突;当AI推荐个性化内容时,它与“考试只考大纲内知识点”的评价体系矛盾;当AI强调“学习过程数据”时,它与“最终分数定成败”的升学规则错位。

一些学校在引入AI教学系统后,往往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AI推荐的个性化内容虽然能激发学生兴趣,却可能偏离考试范围,让老师和家长纠结: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还是紧盯考试成绩?AI支持的弹性学习进度虽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却可能打乱班级的整体教学节奏,影响统一的备考安排。

说到底,标准化是教育的“安全绳”,却也是AI的“紧箍咒”。当教育的核心评价仍以分数为“硬通货”,当教师的考核仍与“教学进度完成率”挂钩,当学校的声誉仍由“重点率”决定,任何试图突破标准化桎梏的技术,都可能被这套精密运转的体系温柔地“驯化”。

02
摸得着的阻力:人的惰性消解了技术的温度

技术再先进,终究要落到“人”的使用上。而教育场域里的“人”:教师、学生、家长,正用最真实的人性,为AI的落地设置重重关卡。

教师群体,既是AI落地教育的"关键执行者",却也是最复杂的"抵触者"。调研数据[1]显示,63%的教师坦承"担心AI会削弱自己的专业权威"。当AI能够完成机械性教学任务时,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被推到了聚光灯下——而多数教师尚未准备好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或"情感陪伴者";此外,77.1%的教师曾遭遇过AI生成的"幻觉内容"——那些看似合理却漏洞百出的答案、偏差的学情分析、甚至错误的知识点推荐。这些问题层出不穷,不仅触发了教师职业安全感的危机,也深深动摇了他们对AI的信任基础。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趋易避难"的做法使得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呈现出复杂的影响。同一项调研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受访在校大学生认为,他们直接/间接面临与AI相关的学术争议风险,其中有42.0%的学生亲身经历过由AI生成内容引发的学术纠纷,如抄袭判定或作业扣分等。更值得警惕的是,有37.3%的学生感知自己在使用AI后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下降。当AI能够迅速提供答案时,学生可能不再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度思考,这恰恰与教育旨在培养独立思维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家长的焦虑则像一双无形的推手,将AI推向"提分工具"的狭窄赛道。他们不在乎AI能否培养创造力,只关心"用了这个系统,孩子能多考几分";他们不关注AI的个性化推荐,只盯着"班级排名有没有上升"。这种"效果焦虑",迫使许多AI产品放弃教育的本质追求,转而迎合"短平快提分"的功利需求,最终沦为另一种"电子刷题机"。

人性的缺陷不是障碍,而是生而为人最本真的底色。当AI试图用算法替代“教师一句‘我相信你’的鼓励”,当技术想用效率的提升消解“学生试错的成长价值”,当工具想用“标准化反馈”取代“个性化陪伴”,教育的温度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

03
扭曲的桥梁:AI落地的供需错位

如果说制度与人性是“明阻力”,商业逻辑的错位则是“暗推手”。当前面向校内教育的AI教育产品,主流模式是由学校或教育机构付费采购、学生和教师实际使用的“B端采购,C端使用”形态,这就形成了“采购者非使用者”的供需错位。

这种错位催生了一系列扭曲的现象。一些教育系统服务商为了迎合采购方的购买偏好,优先开发酷炫的数据可视化大屏、复杂的管理报表以及满足各类行政流程的功能模块,却忽视了真实教学环节的实际需求。同时,部分AI学习产品若仅聚焦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例如通过刷题提升课程成绩),未能与真实的职业实践场景相结合,还可能加剧"高分低能"的教育风险[2][3]。

供应商为了中标,不断堆砌"华而不实"的功能;采购方为了合规,优先选择"看起来全面"的产品;最终,许多此类产品沦为"橱窗展品",无法在教学一线发挥实际效用。真正需要AI赋能的一线师生,只能继续使用着"不好用却不敢不用"的系统。

这多少重蹈了前些年大力推广"智能教学一体机"的覆辙——大量配备了交互式白板的教室,其日常使用模式与传统的"投影仪+黑板"并无二致。教师们熟练地用它播放PPT、展示图片视频,偶尔利用其随机点名功能,但其核心的"交互"属性却被束之高阁[4][5]。

问题的核心在于,B端采购方关注的是"管理价值":如何用数据证明"教学创新",如何用功能完成"政策任务",如何用系统降低"管理风险";而C端使用者需要的是"教学价值":能否真正提升学习效果,是否符合教学习惯,能否减轻实际负担。当两者的需求被人为割裂,产品就会变成"供应商讨好采购方的工具",而非"服务教学的助手"。

04

教育的进步,需要比技术更深刻的变革


AI落地教育的困难,从来不是技术不够强,而是教育生态的复杂远超技术想象。这种复杂体现为标准化体系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碰撞,是人性中的惰性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较量,更是商业逻辑与教育本质之间的偏离。

这也就意味着,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突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上的空间;我们需要重新塑造教师的角色认知,让AI成为真正的“教学伙伴”而非对立的“对手”;我们更需要建立起更坦诚的商业逻辑,让教育产品从单纯“满足采购需求”回归到“服务教学本质”的核心轨道上来。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系于冰冷的技术,而始终围绕着鲜活的“人”,是讲台上为某个知识点不厌其烦拆解的教师、是课桌前为某个难题冥思苦想的学生、更是成长旅途中彼此温暖、相互成就的生命个体。因此,当我们探讨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核心议题应并非“如何让AI的能力更卓越”,而是“如何让技术更深刻地理解人的需求与情感”。

这正是我接下来将要深入探究的关键:当AI逐渐融入学习场景、成为学生的伙伴,作为教育中最核心的参与者,学生们又该如何在“人机共存”的新生态中,探索出一条和谐共生、共同成长的发展路径?



本文章图片由豆包AI生成,使用claude-sonnet-4-20250514模型进行写作辅助,观点由 @小橙酱的研究室 提出。

本文章观点、数据引用下列资料

[1] 最新研究:近八成师生陷“AI幻觉”陷阱 https://mp.weixin.qq.com/s/1oRZnwgYAIMjgbkMVraM7Q

[2] The Challenge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Face in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gainst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https://www.scirp.org/pdf/jss20241210_251769030.pdf

[3] New Exploration for “AI+MPAcc” Hybrid Accounting Master Training https://ojs.s-p.sg/index.php/jxffcxysj/article/download/23536/pdf

[4]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区域内的应用效果评估 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13781.html

[5] 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 http://sli.bnu.edu.cn/uploads/soft/200629/1_1632284101.pdf

其他参考资料:《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高教参考信息》期刊相关文章,《破局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变革》 ——《教育研究》第8卷-第8期,本研究室内部研报《AI教育产品的融合之道》、《从产品、市场到实施,全方位解析AI落地教育困局》、《关于AI自适应学习产品在各教育赛道实施复杂度的比较研究报告》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爱思考的小橙酱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