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大地上,又一次春风拂过。
曾经的我们对数字化教育寄予厚望,觉得它能带飞一切,结果呢?电子白板成了高级投影仪,新买的各种数字教具慢慢变成了摆设,在线学习平台沦为了刷课的工具...如果我们不想重蹈覆辙,就得缕清让AI平稳落地教学的思路。
但,路在哪里?
01
AI 进教育绕不开的“坑”
AI 进教育绕不开的“坑”
得先看清眼前那些坑坑洼洼。不是别的,就是没摸清老师和学生到底要什么。
政策“好心”,但与“实事”有所差集。谁不想让 AI 快点帮上忙?可不少地方一上来就忙着“开新课”,小学教AI通识,初中讲算法,预算全砸在买人工智能课程本身上。但老师要的是什么?是想要个能自动统计错题的小工具,或者能把物理公式讲成生活故事的翻译器;学生盼的呢?是有个能抠语法错误的陪练,或者把复杂知识拆成三步就能懂的小向导。
好比你家里电闸老是跳闸,你请电工来检修,结果对方扛来一整套《电力系统概论》教材,开始给你讲发电原理和电网结构...而你甚至连风扇都吹不了!更现实的是,学校预算就那么多,买了新课,就没钱请人开发其他工具了。最后就课表里多了一门课,实际问题一个没少。
评价机制若不变,AI滥用难遏制。今年教育部出台的指南里写得明明白白:小学生要用 AI 得有家长老师盯着,初中生要学会辨 AI 答案的对错,高中生要能探究 AI 原理[1]。可现实呢?现在各家的对话式 AI 只要个手机号就能注册,只要孩子有手机,孩子离开了学校就可以用 AI 抄答案。这简直像把法拉利钥匙交给刚考完驾照的新手,还嘱咐'慢慢开就好'——结果一踩油门就失控啦!
图源网络
要解决这一问题,难道真的要给每个AI对话应用都加上“防沉迷系统”吗?参考游戏监管的现状吧,有些家长照样借他们的账号给孩子玩。我觉得可能还得从教育评价改起:别只看结果,多看看孩子思考的过程。不过这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得看何时彻底不再“一考定终生”才行。
AI赋能教育,真的公平城乡教育了吗?当年推微课时,我们喊着 “让山区孩子和城里孩子共享资源”,结果呢?农村地区教师短缺、教具/硬件设施落后,使得微课在实际教学中被迫充当“替代品”,导致教师角色弱化、师生互动不足,微课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现在AI来了,这问题更扎心:调用/部署定制化的AI要花钱,发达地区能给每个班配“AI 助教”,改作业、讲难题样样行;欠发达地区只能用公开的语言对话模型。有人曾建议国家推出一个免费的教育大模型,但考虑到全国教材版本繁多、地区教学特色各异,一个统一的模型如何适应如此多样化的需求?就像没有人会决定将校服设计成均码一样,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不切实际。因此,至少在当前阶段,AI进入教育领域的方式,可能不是在弥合差距,而是在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
教师是否期待AI进入课堂?三十年来,各种信息化设备不断进入课堂,但有多少老师只是把电子白板当作“高级投影仪”来用?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没看到“学会了能省时间、提教学成绩”的实际好处。
现在要让老师 “从讲课的变引导的”,就像老会计习惯了用算盘记账、手工核对报表,突然让他用财务软件,他会想:“这软件算得能有我准吗?万一输错数字查起来更麻烦,我这几十年的算盘功夫不就白练了?” 除非有一天,某个学校的老师用 AI 把班级平均分提了二十分,其他老师才会追着问“你那 AI 咋用的”。确实,与其靠政策强推教学要用AI,不如靠“效果说话”。可这样的现象级案例,哪是一时半会儿能等来的?
信任是从用户“心里”长出来的
如何破局?我觉得不能自上而下硬推。把种子塞沙漠的石头缝里,活不了。
信任,得从师生需求里长出来:
先解决小麻烦,让信任慢慢发芽。
斯坦福有个工具能分析课堂对话,提醒老师“学生五分钟没提问可能没听懂”,老师调整后,参与度就上来了[2];
有孩子用AI体育教练纠正跳绳姿势,并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直观了解运动效果[3];
还有学生用AI讲化学题,将电解池的原理重新包装成“电子搬家”故事,使抽象的电子迁移过程变成形象的搬家情节[4];
这样的案例,正在慢慢涌现...总之,当AI能真正地帮人省时间、减麻烦,信任自然就来了。等信任扎根了,再让AI做大事。
比如,今年的高考后,我们看到了一些AI帮忙填高考志愿的产品,AI不直接说“学计算机好”,而是先问兴趣,并结合霍兰德兴趣测评或 MBTI 评估后,再推荐专业,还找相关Vlog——学生看完说“原来这专业这样,我可能真喜欢”。这不是替考生决定,是帮考生看清自己。
夸克利用“深度搜索”功能做“报考策略军师”。图源网络
最后,当AI彻底成了学习的伙伴,它会记得你总忘“abandon”,每天换语境提醒;发现你爱用“然后”,悄悄建议换“于是”;就算考试失利,它不空喊加油,而是调出错题本说“看,这类题上次错3道,这次只错1道,进步藏这儿呢”。这时的AI,才真贴心——它让老师从改作业里解放,去听孩子心事;让学生从死记硬背里抬头,探索为什么学。
总结
总之,无论上层建筑如何大力修建,或是再牛的开发者试图用“技术定义产品”,如果忽略了一线实际需求,就如同种树不扎根,终究难以茁壮成长。
真正的未来,是当老师使用AI时会由衷地说“这个工具不错,咱们一起探讨思路”;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能够借助免费AI生成个性化的作业;是每位老师打开AI时,不再感到负担,而是视其为得力助手。这条路或许走得慢一些,但每一步都踏在真实需求之上,扎根于信任之中。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本文章引用以下资料
[1] 关于人工智能不同学段要求的: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 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教育部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5/content_7023810.htm
[2] AI feedback tool improves teaching practices | Stanford Report https://news.stanford.edu/stories/2023/05/ai-feedback-tool-improves-teaching-practices
[3] 基于人工智能的家庭作业模式实践研究——以“天天跳绳”App 为例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 蔡国兴 https://cn.usp-pl.com/index.php/TPDIER/article/view/165721/164403
[4] Using Generative AI to Transform Thermodynamics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https://institute2-ctlt.sites.olt.ubc.ca/files/2025/02/Using-Generative-AI-to-Transform-Thermodynamics-Education_-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pdf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爱思考的小橙酱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