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人工智能悄然走进教育领域,我们既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也体会到转型过程中的挑战。本专题旨在拨开迷雾与喧嚣,深入探讨智能技术如何真正改变学习的本质:这不仅关乎工具的更新,更是对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重构。从今天起,我将不定期推出“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系列文章,期待您的关注与宝贵意见。
时间的车轮碾过三十载春秋,可能有的老师还记得九十年代末那个激动人心的黄昏,第一台奔腾计算机被小心翼翼地抬进校园时,那方方正正的机身里跳动的,远不止是硅基芯片的精密逻辑,更是整个时代对教育革新的滚烫渴望。而这些藏在机器深处的智慧内核,终将如春风化雨般,悄然重塑千百年来仿佛凝固的课堂生态。
只是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当我们以旁观者的冷静目光去重新审视这片熟悉的教育土地,却发现这令人深思的悖论:
三十年间,从校校通工程让光缆如血脉般贯通校园,到智慧黑板以超清画质点亮每个角落;从慕课平台掀起全球学习的数字浪潮,到虚拟现实实验室打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如潮水般漫过校园的每个角落,模糊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可是,当我们怀着期待推开任何一间教室的门,映入眼帘的却依然是那熟悉得令人感慨的画面:粉笔的尘埃在午后的阳光中缓缓飘舞,宛如时光倒流的雪花;整齐的诵读声穿过长廊,仿佛从岁月深处传来的回响。
这一刻,思绪陷入深深的困惑。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智能设备,许多时候不过是将黑板变成了电子屏,将教案搬进了云存储,将"填鸭式"教学升级为"智能刷题机"。
教育这艘巨轮,似乎在技术的风浪里打转,始终未能抵达"因材施教"的彼岸。这究竟是技术理性的无力呐喊,还是教育方向的彻底迷失?
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正式启动,标志着教育信息化的序幕徐徐拉开。最初的二十年里,这场变革始终围绕着"硬件铺设"与"资源搬家"两大主题狂飙突进。截至2023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多媒体教室覆盖率接近99.5%[1]。这些数字背后,是数千亿资金堆砌的"信息化高速公路"。
但讽刺的是,当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电子白板时,老师打开的却常常是与城市孩子别无二致的标准化教学资源;而当教师们不得不学习如何使用复杂的智慧课堂系统时,最终用途不过是播放PPT的新方式。他们中的大多数内心所涌起的,并非对未来的憧憬,而是对未知的恐惧与无奈。
河南某农村的一所小学内,教师正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这种“技术包装传统”的困境,在教育资源建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累积了大量教学资源,但存在‘建而不用’的怪圈。部分研究显示,部分教育资源存在内容陈旧、利用率低的问题,如微课等资源未能真实、有效整合到教学中等。
究其根源,我们发现这些看似丰富的资源大多遵循着一种"课本搬家"的简单粗暴逻辑——将纸质教材机械地转化为文档,将原有的板书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录制成教学视频,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如何重构知识的呈现方式,如何让知识在数字化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互动技术的"异化"。交互式白板本应成为师生思想碰撞的舞台,但是在大多数课堂中往往沦为传统投影仪的华丽替身;一些AI作业批改系统本可实现个性化反馈,实际应用中却简化为"对错判断+分数统计"的机械流程;VR虚拟实验室投入动辄数百万,多数学校仅在公开课展示时才开机运行。
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教育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面子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从未触及"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核心问题。当某校长在验收会上骄傲地展示"全校实现5G全覆盖"时,隔壁教室的数学课正重复着一百年前就有的板书演算——这种割裂,正是三十年信息化建设最深的隐痛。
2001年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希望,这一理念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可能性形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历史性交汇。
那一刻,无数教育工作者仿佛看到了破晓的曙光,看到了教育个性化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然而,当我们满怀理想主义的热情试图用个性化技术去突破标准化体制的坚固堡垒时,才猛然发现这架运转千年的庞大教育机器,竟然拥有着如岩石般坚硬的依赖惯性。
现行的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的顶层架构到评价机制的细节操作,从教师考核的标准规范到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全部都建立在"标准化工业生产"的冰冷逻辑之上——它们如精密咬合的齿轮组一般严丝合缝地运转着,任何试图改变转速或方向的零部件,都会被这个强大的系统机械无情地磨平棱角,最终要么被同化,要么被驱逐出局。
这种冲突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过去,分层教学常常引发家长、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比如家长担心孩子被贴上标签,教师感到管理难度加大,教育部门则忧虑其影响统考成绩。而如今的AI自适应学习系统虽然尝试推进个性化教学,但其应用可能因标准化需求的调整而受到限制。
例如,固定的课程大纲和考试制度的要求,使得系统的个性化潜力可能被部分削弱。当AI推荐的学习路径与教学大纲出现分歧时,算法往往会向课纲做出让步;当自适应学习的进度与班级授课制产生矛盾时,个性化需求常常要为共性教学让路;当过程性评价与升学指标的硬性要求形成冲突时,终究是珍贵的数据败给了冰冷的分数。
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执行者和直接参与者,其内心的角色困境更加深刻地凸显出这场改革的艰难与复杂。
一方面,铺天盖地的信息化政策文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华丽转身为现代的"学习设计师",要求他们必须熟练掌握AI学情分析、混合式教学设计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能;另一方面,职称评定的标准依然顽固地看重论文发表的数量而非教学创新的质量,绩效考核的指标仍然紧紧盯住升学率与班级平均分这些传统指标,而日常繁重的非教学任务更是占据了教师们的宝贵时间。
这些"双重人格"般的撕扯与折磨,使得广大教师群体普遍陷入了"技术焦虑"与"工具疲劳"的心理困境。一项内部调查显示,高达82%的教师在理性层面认同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但仅有可怜的31%愿意在实际工作中主动探索新技术的教学应用。当一位从教几十年的资深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无奈地感叹“我用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就能统计出的学生分数,为什么非要学那些花里胡哨的AI技术来分析”时,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抗拒心理,更是整个庞大系统对变革的沉默抵制和无声反抗。
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已成为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根本制度瓶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一重要文件虽已颁布整整五年,但中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强大效应仍如磁场般牢牢控制着整个教育生态的运行轨道,导致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难以真正落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这些价值往往难以转化为短期可测量的成果,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充满挑战。我们看到,这种对"精确可测量性"的过度追求,与教育信息化可能带来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天然而深刻的矛盾对立。
当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仍然由冰冷的升学率数字来定义,当教师的职业价值仍然由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当学生的成长轨迹仍然由标准化答案来规划时,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只能沦为现有教育体系的"优化工具",而绝不可能成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变革力量。
2013年"在线教育元年"开启后,资本的涌入让教育信息化进入了"野蛮生长"的新阶段。据统计,2013年在线教育领域融资约1.97亿美元(约13.3亿元人民币)[3]。然而这场资本盛宴狂欢过后,留下的却是一地概念炒作的残骸:"拍照搜题"App被指加剧学生惰性,"AI一对一"沦为录播课,"知识付费"变成营销焦虑的温床。当技术创新让位于流量变现,当教育理想臣服于资本逻辑,信息化的航向早已偏离教育的本质港湾。
在政府采购主导的教育科技市场中,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正在蔓延:采购决策者的需求与实际使用者的期待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采购方往往将目光聚焦在产品功能的完备性上,热衷于那些看似强大、能够满足行政流程和管理需求的解决方案,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教室里真正的声音——那些日复一日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们,他们对技术的渴望远比想象中更加朴素而实用。正如材料所揭示的那样,某地级市教育局斥资采购的"智能教务管理系统",尽管功能涵盖了从排课到成绩分析的完整链条,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致命的软肋:自动排课算法如同纸上谈兵,脱离了教学的现实土壤;数据分析报告虽然包装精美,却华而不实,无法为教学决策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洞察[4][5]。
这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采购哲学,已然将教育科技企业引向了一条扭曲的道路。他们不再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者,而成了投标参数的迎合者。企业的创新精力被大量消耗在如何让产品规格书看起来更加完美,如何在功能清单上增添更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性,却鲜少有人真正沉下心来,走进教室,聆听那些最真实的需求。
当回首望去教育信息化的征途,那些曾经闪闪发光的屏幕如今都静默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故事,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是技术本身辜负了教育的期待,还是我们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当我们为硬件更新而欢呼时,教育理念是否已成无形桎梏;当我们为数据覆盖而津津乐道时,教学规律是否被表面繁华遮蔽;当我们为资本追捧而心潮澎湃时,那颗育人之心是否在浮躁喧嚣中失去了温润质感。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独角戏,而是理念、制度与工具和谐共鸣的宏伟交响曲。
不过,一些报道也展现出AI令人瞩目的积极潜力。"AI辅导2小时,成绩冲进全国前2%"的报道虽可能只是个案[6],却揭示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巨大可能性。当OpenAI总裁转发私立教学成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成功实践。
Alpha学校联合创始人MacKenzie Price的一篇帖子
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应当用技术解放人类的创造潜能,而非用算法固化旧有模式;应当放大教师的人文关怀温度,而非让冰冷机器替代珍贵的师生情感连接;应当拓宽每个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而非窄化教育本应承载的丰富价值维度。
三十年探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或许正是:教育的终极变革,永远始于人的觉醒,终于技术的善用。只有当觉醒的心灵与善用的技术完美结合,教育信息化的美好愿景才能真正在每一间教室里、每一次师生互动中开花结果。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本文章引用以下资料
[1]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 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3_1044232.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新华社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3] 新东方26年:俞敏洪的生意经 节点财经 https://36kr.com/p/1724720152577
[4] 未雨绸缪 积极备战 “新高考”改革! https://www.163.com/dy/article/DCRN9KRC0517OFIM.html
[5] 北大汪琼: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供给既需要“大鱼”,也需要“小鱼” 界面新闻 https://news.qq.com/rain/a/20230603A045BU00
[6] “AI辅导2小时,成绩冲进全国前2%”,OpenAI总裁转发私立教学成果,网友:一年学费4万美元?? 量子位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25A02NL400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爱思考的小橙酱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