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观点:
许多家长对各类AI教育产品都有兴趣,但其中真正与AI相关的又有多少呢?
想让AI真正融入到日常学习中,突破口可能更多在于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去探索、推动。
前几天,在深圳WaytoAGI的线下沙龙上,我听到了一位程序员出身的嘉宾,分享了如何帮助身边的家长借助AI解决教育问题。这似乎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有人讲述家长主动为孩子开发并使用AI工具的实际经历。在听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在重新反思一个问题:究竟有多少家长真正愿意并且能够为孩子使用这类工具呢?
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查找了相关数据,结果让我决定临时加更这篇《AI教育沉思录》:
2023年12月的一项调研显示,有87%的家长对AI赋能教育持正面态度,42%认为AI未来“能帮助个性化学习”[1]。但也有分享指出,真正能结合AI报告调整教育策略的家长是少数的,大部分家长的应对方式可能仍是“增加习题量[2]”。与此同时,大量贴着“AI”标签的学习机火爆热销。
可是像那位程序员一样的“工具开发者型家长”,在现实中更像稀有物种。
在这里,先澄清一件事:接下来,我们讨论的“AI原生教育工具”,指的是前面这位程序员开发的,从设计之初就以AI为核心驱动力,能提供深度个性化学习路径、即时反馈和智能引导的应用,而非市面上那些只是在传统学习机上加了个“AI语音助手”、“AI对话模型”的产品。这个界定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谈论“难以普及”时,指的是前者在中国家庭中的应用困境,而非后者在商业市场上的销量表现。
理论上能破解“因材施教”难题的AI工具,为什么到了家长帮孩子学习这里,就走不通了?
会后我调用AI深挖了数百份报告和高赞问答,结合自己这些年刻薄的一些经验,慢慢看清了答案藏在三层困境里——高考体系的标准化刚需、家长认知与能力的断层、还有市场上泛滥的“伪AI工具”陷阱。
高考体系对AI进入教育的结构性排斥
要理解AI在中国教育里的处境,得先理解高考这套系统怎么运作。
高考的标准化本质要求所有考生在同一时间、用同一把尺子接受评判。为了维持这种公平性,课程大纲、知识点范围、评分标准都必须高度统一。AI教育工具要想被认为在高考中“有效”,至少必须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建立精准的内容映射。这意味着,AI工具入场教育的第一要务也许不是开发学生的个性化潜能,而是适应并服务于这个标准化框架。
这种适应,也许构成了悖论:现在都2025年了,大家多少听腻了"AI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构建独特知识图谱、提供量身定制学习路径"这类话,但好像,当这条路径必须在三年后汇聚到同一个终点——那张统一的高考试卷时,个性化探索的空间就被大幅压缩了。家长们追问:这个AI推荐的学习方式,能保证孩子在高考中拿到高分吗?如果不能,那它的价值在哪里?
嗯,从理论上讲,AI确实可以在高考框架内发挥作用。
![]()
国外有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使用AI辅导系统的学生在六周内的学习成果是对照组的2.7倍,且AI辅助学习能带来约0.3个标准差的成效提升[7]。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美。但如果想用这样的分析套用“AI与高考可以协同”的观点,显然忽略了东方教育体系的独特性。
当AI工具真的能精准模拟“一对一辅导”的效果,它与被双减政策严格管控的学科培训,还有本质区别吗?
抛开政策红线的风险不谈,当一个普通家长给孩子购买了一台5999元的学习机,孩子问“AI推荐的这道题为什么重要”,家长能给出的答案大概率是:“别问了,做就完了。”
这种从潜意识就屈服于标准答案的状态,就像所有人都在练同一部武侠小说里的剑法秘籍,然后都在极致追求技艺的完美。这种竞争显然不是百花齐放,“内卷”这两个字再合适不过。
“所有人都会辟邪剑谱,那谁是赢家?——答案是把剑谱练得最标准的人。”
另外,高考体系对AI应用在教学中的排斥,当然也包括教育系统方面的排斥。
之前专门写过文章,论述AI赋能教育落地在校内的困难:AI改变世界,却改不动教育
在这种标准化竞争里,AI所强调的“个性化”变成了风险,因为“不一样”可能意味着“不正确”。当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将所有过程价值压缩成一个分数时,AI所强调的“思维进步”和“能力提升”就变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概念,也变成了孩子及家长难以理解的东西。
大多数家长对AI的认知与落地存在断层
当下的家长,绝大多数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最熟悉、最信任的教育模式就是“跟着老师学、完成作业、参加考试”,不可避免地有认知滞后带来的路径依赖。
面对AI这个充满技术黑箱的新事物,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判断其价值。什么是“AI原生工具”?它与传统的题库软件有什么本质区别?如何评估一个AI学习产品的质量?
在此之下,家长如果想将AI落地于教育中,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绕不开:
1、家长容易被营销包装所误导。市场上出现了大量《Deepseek高效学习法》《零基础掌握DeepSeek》这类速成宝典,甚至因据说有研究表明,爸爸每天对子宫里的宝宝说话,能唤起胎儿的积极反应,有利于胎儿的智力发育和情绪稳定,所以有爸爸用自己的声音在豆包创建AI智能体,让AI代替自己给胎儿讲故事[4]。这些现象看似是AI的普及,实则可能是一种异化:“当工具成为主体,人反而成了工具的工具”。另一方面,家长对AI的焦虑也在加剧:担心孩子过度依赖AI抄袭作业,担心AI提供的信息不准确误导学习,更害怕在这场新的教育“军备竞赛”中落后于人。
2、认知断层带来的使用障碍。在当前缺失真正发挥AI教育工具的价值的系统性产品下,家长需要从学习任务的“管理者”转变为孩子的“引导者”。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设计有效的提示词来引导AI,如何解读AI生成的学习报告并据此调整策略,如何在孩子使用AI时进行恰当的监督和引导。但对于那些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还要辅导作业的普通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AI的使用技巧,更没有精力去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即便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AI应用模式相对成熟的场景中,已经有很多家长愿意引用AI辅助填报,但算法黑箱等问题仍然频发,不同模型推荐结果之间的差异避免不了引发争议[5][6]。争议之下,当家长无法真正理解这些AI的决策逻辑,无法实证比较、判断其建议的可靠性时,他们对AI的整体信任就会动摇。这种不信任又会传导到日常学习场景中,让家长更倾向于依赖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控的传统方式。
3、亲子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使用效果。AI教育工具的有效使用,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作为基础。但现实中,很多家庭的教育互动已经简化为“作业做完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这种程式化的问答。在这种紧张、功利的亲子关系中,引入AI工具不会带来新的可能性,只会增加新的摩擦点。
综合来看,家长使用AI赋能教育的困难,不仅来自认知层面,更来自时间、精力和能力的现实约束。可以说,家长们既想拥抱新技术,又缺乏驾驭新技术的能力;既担心孩子落后,又无法判断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投入。
工具设计错位与市场伪创新的恶性循环
如果说前两重冲突来自外部环境和使用者,那么第三重冲突则源于AI教育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市场定位错位。
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AI教育产品,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它们用AI技术重新包装了传统的题海战术,核心仍是刷题和应试,只是抓住了家长对“提分”的焦虑进行营销包装。
同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的“伪AI”产品。它们打着AI的旗号,实际上只是简单的自动化功能或者预设的题库系统。这些产品通过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吸引家长购买,但使用体验却令人失望。长此以往,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会损害整个AI教育行业的声誉,让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也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另外,AI培养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是长期、内化的,很难在短期内通过考试分数体现出来。家长习惯了“投入就有产出”的线性思维:上了补习班,成绩就应该提高;做了练习题,分数就应该上升。但AI驱动的能力培养是一个缓慢的、非线性的过程,它的效果可能要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能显现。这种滞后性让习惯了即时反馈的家长感到不安和怀疑。
技术本身的局限也不容忽视。虽然今年的部分AI模型已经能够做对高考数学题,不过目前还是有些学生抱怨AI做题会失误。即使AI能做对题目,也不意味着它能生成完整准确的步骤解析,更不意味着能正确回答学生的每一个质疑——AI模型可能会被用户的质疑带偏。
综合考量此前提及的政策风险以及上述因素,短期内的市场上确实不太可能涌现出广为人知、能够显著提升分数并且主要面向家长群体的AI学习产品。
困局之外的微光:突围的可能在哪里
当我们将这三重冲突叠加在一起,就会发现AI原生教育工具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之路,远比技术乐观主义者想象的要崎岖得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推广问题,而是教育体系、社会结构、家庭能力和工具设计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困局。
高考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其标准化、终结性评价和高利害的特征,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引力场”。
有没有可能跳出高考这个“引力场”?
答案很遗憾——很难。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久,可课桌上照样堆满了教辅。只要高考仍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核心枢纽,家长就会继续用“分数刻度”衡量一切教育投入,教育厂商也只能在这个框架内做文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希望。我观察到的几个微小趋势,或许暗示着突围的可能性——尽管它们现在看起来还很边缘。
职业教育领域正在成为AI应用的“实验田”。
某学校引入的“汽修虚拟仿真系统”,能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里拆解发动机,AI会实时指出“你遗漏了检查活塞环间隙”“扭矩扳手的使用角度不对”[8]。这种“做中学”的场景天然适合AI发挥作用,因为职业教育追求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好避开了高考体系的标准化陷阱。类似的应用还出现在烹饪、护理、设计等领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学习目标明确、反馈即时可见、效果可直接验证。
部分家长开始尝试“务实协同”策略。
就像沙龙里那位程序员,他用AI构建了回应其他家长期待的个性化学习应用。尽管做这件事的是少数人,但确实有可能让真实的AI落地教育找到一丝生存空间。
下一代家长的认知基础正在悄然改变。
也许,现在还是学生的他们,更能理解“学会学习”比“记住知识”更重要,这种认知转变可能为AI原生工具创造新的应用土壤。或许再过十年,当这些学生成为家长、成为教育消费的主力军,AI进入教育的场景才不会再是沙龙里的孤例。
但这些“微光”不应被过度乐观地解读。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有限,无法承载整个AI教育行业的期望;“务实协同”策略本质上还是在高考框架内修修补补,没有触及根本矛盾;至于“下一代家长”,他们同样要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和稀缺的优质资源,焦虑可能只会换个形式卷土重来。
回到文章的主题:AI赋能教育工具在家庭的普及困境。想想看,这真的主要是技术问题吗?
再次看看货架上那些贴着“AI”标签实则换汤不换药的学习机吧,答案其实很清晰:这大概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教育生态惯性的胜利。
当一个体系用单一的分数定义成功,用排名划分价值,用标准化方式筛选人才,任何试图“以人为本”的技术,都可能被异化成新的“解题工具”或“焦虑放大器”。AI不是不够先进,而是它的“个性化、过程性、探索式”理念,与“标准化、终结性、高利害”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价值错位。
这种错位通过政策红线、家长认知断层、市场伪创新等多个层面层层叠加,最终构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封闭系统。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在阻挡,而是整个系统性的力量在排斥。
所以与其追问“AI教育工具何时能普及”,不如先想清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培养能在考场上“现学现卖”解出超纲题的应试高手,还是能在人生中“跨界探索”的终身学习者?
这个问题,可以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保持清醒:
当某款AI工具承诺“提分20分”时,记得追问一句:
这20分背后,孩子失去了什么?又真正得到了什么?
也许是一些本该用来发呆、观察蚂蚁搬家的时间,被填满了智能推送的习题。也许是一次本该卡壳、挫败、然后顿悟的思维历程,被AI即时显示的答案轻易跳过。也许是一段本该与父母争论、碰撞、最后达成理解的对话,被外包给了冷冰冰的算法。
突围的钥匙,也许本就不在“大人”手里
我们一直在讨论“家长如何给孩子使用AI”,却很少关注“学生自己会如何使用AI”。
这不是同一个问题。
前者的主导权在家长手里,受制于认知、焦虑、消费决策等一系列成人世界的逻辑;后者的主导权在学生手里,遵循的是完全不同的使用逻辑。学生可不会在乎什么教育理念、红线,只会关心“这东西能不能帮我解决眼前的问题”。
想想当年智能手机刚普及时的情形。多少家长视其为“洪水猛兽”,担心孩子沉迷游戏、耽误学习。可你也不能否认,优秀的学生们自己摸索出了各种学习场景:用搜索引擎查资料、在B站看知识区视频、组建学习小组用协作文档写作业......这些应用没有一个是“自上而下”推广的,都是在夹缝中野蛮生长出来的。
AI工具也许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不需要等家长理解prompt工程,不需要等市场推出“完美产品”,不需要等体制松动。
当一个高中生发现用AI能快速梳理化学反应机理,当一个初中生发现AI能帮他把散乱的读书笔记整理成知识网络,当一个小学生发现跟AI对话比查百科更有趣,这些自发的、微小的、不起眼的使用场景,可能会自下而上地打开缝隙。优秀的学生可不会等待完美的教育产品,他们会把现有的AI当成瑞士军刀,用出各种成年人想不到的方式。尽管他们可能也会用AI抄作业被发现,被错误答案误导,在依赖中丧失独立思考.....但正是在这些试错中,相信总有人会带头逐渐摸索出与AI协作的边界感。
当然,这条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学校可能规定“禁止使用AI”,家长可能担心“不务正业”,上层可能发文警示风险。但历史反复证明,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从来不是等所有制度准备好才开始普及的——它们总是先在边缘地带生长,然后倒逼制度去适应。
我们要讨论的也许不是“如何用AI提分”,而是“如何为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
至于AI,它能做的,也许就是在这个空间里,当好那个永远在线、永不厌烦、永远愿意回答“为什么”的陪伴者。这个角色不需要华丽的硬件包装,不需要昂贵的算力投入,它只需要被允许存在,被允许接触,被允许试错。
这是个过于乐观的猜想吗?
也许是。
但至少,它比等待制度自上而下的变革,比期待家长集体的认知升级,比依赖市场推出完美方案,要更接近技术传播的真实规律。
毕竟,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那些“准备好了”的人,而是那些“等不及了”的人。
而那些等不及的学生,也许正握着手机,在某个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悄悄开启着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参考以下资料写作:
[1] 第一财经 2024家庭教育需求趋势洞察 https://www.cbndata.com/report/3186/detail?isReading=report&page=18
[2] 祁雪晶:AI赋能与数智时代的家庭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TyX0WBUIzgUvckDD0Gls-w
[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个人消费类教育智能硬件发展报告(2023 年) https://www.isc.org.cn/profile/2023/07/24/9b00a1b0-ba6c-457e-a1cc-14a36016cd4d.pdf
[4] 酷玩实验室 这届家长,开始指望AI帮孩子冲清北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2DM5MNJ0511BCOA.html
[5] 实测近十款AI高考志愿填报产品:存在定位偏差、信息失实等硬伤 https://finance.sina.cn/2025-06-30/detail-infcweke9743395.d.html
[6] 互联网大厂抢滩AI高考志愿填报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6-27/doc-infcnfms4109023.shtml
[7] ictworks:Generative AI Now Proven to Advance Learning Outcomes in Nigeria https://www.ictworks.org/genai-advance-learning-outcomes/
[8] 杭州日报 杭州锚定新赛道专业升级与教学改革双向发力 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5/5/27/art_812270_59113361.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爱思考的小橙酱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