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当然不会被AI取代。
但是教育的形式、评价体系,甚至不同教育类型的社会地位,显然是正在被深刻重塑的过程中。
为什么AI取代不了教育
(文本生成类的)AI很多时候是“文字整合工具”,不是“文字创造者”
注:此处的AI特指最近几年爆火的文本生成类AI,也即是DeepSeek、ChatGPT这一类。
我们得承认AI的强大:它能整合信息、生成内容、模式识别。但只要用过它,就会发现有个致命问题——幻觉。你问它“AI赋能教育有哪些安全挑战”,它大概率会告诉你“隐私顾虑”是障碍之一,还会引用几篇看似权威的研究。但如果你去查,会发现很多引用根本不存在、案例是它拼凑出来的。
国内某知名AI模型的回答如图(不针对某一款)。
这是目前阶段AI的特点:它基于训练数据生成“最可能的答案”,而不是真正理解问题。它没有判断真伪的能力,更没有原创思想。说白了,AI是个超级图书馆管理员,可以给你推荐图书馆的馆藏,但图书馆管理员大概率不是作家、思想家,并不一定擅长通过自己的方法/经验+原有的知识,推导新的认知。
在AI时代,知识触手可得,这要求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虽然AI已经能够提供大多数专业领域的入门知识,但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把个人生活经验与AI的智能回应有机结合,在深入互动中逐步形成发人深省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当代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教育也从来不只是对一个人的认知升级。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有位学生的作文成绩为何意外下滑?或许是家庭变故的阴云笼罩,或许是青春期的迷惘在作祟,又或许是其他试题的难度骤增,击垮了他提笔成文的心境。AI虽然能够捕捉到他的作文分数正在下跌,却难以读懂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少年心事。
也许,现代化的教育更多强调情感联结、价值塑造与个性化互动,而这些要素的根基始终在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理解与信任。
人工智能或许能担任教学助手,却永远无法替代那个每天都准时迎接学生的班主任;用人工智能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以现有技术已非难事,但若待机器担负“心灵导师”这种需要人性温度与多维理解的工作,恐怕仍难以实现。
真正的教育应当孕育幸福的种子,而这份温暖的力量,很难在与机器的对话中获得;教育中最珍贵的部分,始终是人类独有的温度与智慧。
所以,教育不会被AI取代,但这不意味着AI对教育没有影响。
AI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形式”和“评价体系”
虽然AI无法触及教育的灵魂,但它确实在重塑教育的“躯体”。这种重塑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评价体系:从“终结性考试”到“过程性增值”
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终结性考试。一张期末试卷,决定了你这学期的学习成果。它只看结果,看不到过程;只能甄别优劣,看不到进步。这种单一评价导致“应试”盛行:学生只关心分数,教师只关心升学率,真正的能力培养反而被忽视。
AI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
AI技术使全程追踪与深度分析学习过程成为可能,推动教育评价从单纯关注结果,转向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增值。试想,那些设计科学、合理埋点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互动、每道题的答题耗时与思考路径。这些海量数据经由AI实时解析,最终凝聚成每个学生独特而动态的“学习画像”。
于是,评价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学会了多少”,而扩展至“如何学会的”、“在何处遇到困难”以及“取得了哪些进步”。这促使教育的重心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关注甄别与选拔转向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从理想口号变成可操作的现实。
2、教学判断:从“经验直觉”到“数据驱动”
现在老师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掌握某个知识点,主要靠经验和直觉。一个有20年教龄的老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学生的问题所在。但这种依赖个人经验的判断,存在两个明显短板:
第一,难以规模化。一个优秀教师的经验很难快速复制给年轻教师,导致教育质量高度依赖个体能力。
第二,容易有盲区。人的直觉再敏锐,也难免会受到刻板印象、情绪状态等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忽略某些学生的特殊需求。
AI通过对学习行为、答题轨迹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它可以发现那些连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可能忽略的数据层面的异常模式。
例如,AI可以监测到一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突然延长、正确率持续下降、在线学习的频率明显减少。这些数据异常会触发系统预警,提醒教师关注这个学生。不过,数据异常了,只能告诉我们出现了问题,那具体是什么问题?是学习方法不对、家庭出了变故、还是青春期的情绪困扰...这仍然需要教师通过面对面交流、观察、共情来判断。
再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AI可以预测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可能存在困难,并提前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这种“预判式干预”,能够在问题恶化之前就提供帮助,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AI在这里的角色,是教师的“数据助手”和“预警系统”,而不是替代教师的判断力。它让教师能更早、更精准地发现需要关注的学生,但真正的理解、关怀和干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3、教学模式:从“标准化批量”到“规模化因材施教”
现在的教育,一个老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很难给每个人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因材施教”,但在工业化大规模教育的背景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孔子像。来源网络
有了AI后,这个千年难题有了突破的可能。AI可以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速度、认知风格,推荐最适合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顺序。教师则基于AI生成的深度分析报告,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和干预策略,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规模化。
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更高级的工作上——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批判精神、提供情感支持。这种“AI辅助、人类主导”的模式让教师能从繁琐重复性工作(如批改作业、整理学情数据、设计练习题等)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级、更具人文价值的教学活动。
变革的落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轨并进
以上这种“AI辅助教学、教师主导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无论是通过学校统一采购平台自上而下推广,还是由学生自主运用AI工具来规划学习路径,都将加快个性化教育的普及进程。
当前教学理念已趋成熟,关键的AI技术也已到位,核心在于谁能将这些优势真正落地实施。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述,尽管个性化教育可能会缺乏有效的上层推动,但这种能够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的技术革新,必然会被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自发接受与推广。
总之,AI取代不了情感联结、价值引导、师生之间的真实互动。
但它确实在改变教育的评价体系,让教育从“标准化流水线”走向“个性化定制”。
而在这场变革中,教育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甚至可能看到:职业教育有望提升社会认同度、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界限或将日趋模糊、终身学习可能真的会成为社会常态。这些变革在缺乏人工智能助力的时代几乎难以想象。至于职业教育会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有待我进一步的思考后另开文章详细剖析。
如果你也关心AI如何改变教育,或者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我的专栏“AI×教育橙思录”,一起见证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爱思考的小橙酱
既然来了就留句话吧(。・ω・。)